吴茱萸外用治疗儿科诸病举隅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696次
作者:王利萍
【摘要】 根据中医中药理论,应用吴茱萸配合其他药物进行穴位敷贴,分别治疗小儿腹泻、呕吐、痢疾、鼻衄、口舌生疮等疾病,取得了显著效果,而且经济方便,痛苦小,儿童容易接受,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 吴茱萸;儿科疾病;外治法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入肝脾肾经,具有温中止痛、理气止呕之功效,内服可治内、妇、外科多种疾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外用本品治疗小儿多种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1 顽固性呕吐
王某,男,6岁,主因反复呕吐、不能进食、食入即吐半月来诊。曾多次经中西医治疗,屡进清胃泻火、通腑导滞之品,罔效,且呕吐愈频,饮食俱废,体力日减。刻下:神疲乏力、语言无力、面色不华、皮肤干燥、畏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因呕吐日久,损伤脾胃,加之屡进寒凉之品,重伤中阳,寒滞中焦,胃失和降所致。治宜温中止呕。药用吴茱萸末9 g、葱白3寸(切碎),共炒至热,纱布包好,外敷脐部,冷后再换,并嘱其进米粥调养胃气。1 d后复诊,呕吐渐减。连用3 d,呕吐止,精神、食欲转佳。继以香砂六君子汤善其后。
2 慢性腹泻
付某,男,6岁,腹泻1月余,1 d 10余次,呈水样便或夹不消化之物,经多方求治,终不见效。刻诊:神清体倦,舌苔白腻、脉沉缓。证属寒湿中阻,阳气被遏,泄泻日久,中阳受挫。治宜温中散寒、收敛止泻。取吴茱萸6 g、五味子6 g,共研细末,水调成膏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辅以米粥调养。隔日复诊,其母欣然而曰:用药1 d后,腹泻次数减为1 d 3次。继续如法治疗5 d,腹泻止、精神转佳,后以参苓白术散巩固疗效。
3 痢疾
韩某,女,5岁,因食用不洁的水果,致腹痛下利赤白、里急后重、身热、体倦乏力,舌苔微黄而腻、指纹紫滞。证属湿热郁滞。因患儿苦于服药、畏于打针,便取吴茱萸3 g、黄连5 g、广木香5 g,共研细末,水调糊状敷于脐部,早晚各1次。用药1 d后身热退,泻痢次数减少;3 d后腹痛解、下利止。若冷痢或白痢,用吴茱萸末6 g、占一散9 g,水调成糊状外敷脐部,1 d 1次,亦有良效。
4 鼻衄
杨某,男,5岁,患黄疸5 d,每当哭闹、打喷嚏时引起鼻孔出血,1 d 3~4次。前医曾以清热泻火之剂治疗,无效。刻诊:面目俱黄、溲赤,舌苔黄腻、脉数。证属中焦湿热郁蒸于上,肺络受伤。治以吴茱萸末9 g,米醋调糊,外敷于双侧涌泉穴,夜敷晨取,1 d 1次。配服茵陈蒿汤加白茅根9 g、生地黄9 g、黄芩5 g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用药2 d,鼻衄次数减少,嘱其继用此法。4 d后,鼻衄停止,遂以治疗黄疸为主。
5 口舌生疮
患婴,女,因口舌生疮,影响乳食,终日哭闹不宁,且身热、溲赤、便秘、流涎,舌尖及双颊有散在的溃烂点,周围红晕,舌红苔黄、指纹紫滞。证属心脾积热。治以吴茱萸3 g、大黄3 g、川黄连3 g,共研细末,米醋调糊敷于双侧涌泉穴,外用纱布固定,夜敷昼取,1 d 1次,3 d为1个疗程。2 d后复诊,口腔溃疡基本愈合,二便通利,乳食正常。嘱其继续治疗以巩固疗效。
6 讨论
吴茱萸性大热,以温胃暖脾、降逆止呕、善解厥阴之滞、消阴寒之气为主要特点。以上验案中的呕吐、腹泻均因中阳不振、升降失常所致,故用吴茱萸外敷脐部,通过对局部穴位的刺激、经络的传导和气血运行,使药物的气味直达病所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