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药物导入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4-12  浏览次数:503次

  作者: 吴晔,冯罗华 作者单位: 213002 江苏常州,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了解中药穴位导入方法在治疗小儿腹泻病中的疗效。方法 32例腹泻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一般治疗,治疗组给予一般治疗加药物导入治疗,观察两组大便性状及次数改变、病程。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结论 中药导入治疗小儿腹泻病效果明显,无任何副作用,且能明显缩短病程。

  [关键词] 中药;导入治疗;腹泻病

  小儿腹泻病是儿科秋季的常见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我科于2006年9月起使用HY-D型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治疗小儿腹泻病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腹泻患儿3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6例,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12个月。对照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13个月。

  所有病例均符合第6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均为急性起病,稀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无脓血,大便次数为5~10次/d;大便镜检白细胞<3~5个/HP,未见红细胞,部分有少量脂肪球;大便培养无致病菌。两组年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均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一般治疗:指导饮食、抗炎、补液、纠酸,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及胃肠安。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同时给予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双极对置法,一电极药垫置于神阙(肚脐),另一电极药垫置于大肠穴(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每片药垫滴入专用中药透皮剂(导入药物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白术、五倍子等),使药垫渗透;以10~14 mA的剂量治疗,时间20~25 min,中频导入。每日1次,治疗结束后将药片固定于原穴位直至次日治疗前取下。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按第二届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订的标准。显效:治疗24~48 h大便次数减至2次/d以下,水分明显减少,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48~72 h,大便次数减至2次/d以下,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治疗72 h后腹泻无缓解或无明显好转。

  2.2 临床疗效 对照组疗程3~8天,平均4.6天;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5%。治疗组疗程1~5天,平均3.1天;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两组总有效率相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1],是儿科最常见的四大病种之一。患儿易发生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持续时间过长可导致营养不良。腹泻为多因素引起,故滥用抗生素促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导致菌群失调,易诱发真菌感染,使腹泻迁延不愈而加重。西医常采用补液、抗感染、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肠道菌群和助消化等综合治疗措施。

  中医认为“腹泻之本在于脾胃”脾胃健则消化正常[2]。若饮食失节,冷暖失调或感受外邪侵袭,致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致泄泻,故治疗应以温中健脾、固涩止泻为主。吴茱萸性味辛温,有温中散寒的作用;五倍子性微酸,有收敛固涩作用;白术性苦甘温,有健脾燥湿、温运脾阳的作用。通过电极将药物导入穴位,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促进肠胃功能恢复。

  通过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将中药以药物离子形式导入病变部位,一方面避免了口服、注射等给药途径引起的药物毒副作用、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黏膜的降解破坏;另一方面明显提高了病灶区药物浓度,同时还具有物理治疗的双重功效,使两种作用同时产生,互为因果,又相互促进与加强。从临床观察看,中药穴位导入辅助治疗腹泻病是一种新的给药途径,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病程;是治疗小儿腹泻病较好的方法,治疗无痛苦、无副作用,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适用于儿科临床。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2.

  2 汤建萍,路欣,卢立华.药物导入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100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