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内科学其他学科》

肾综合征出血热20例误诊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29  浏览次数:655次

  作者:申红香  作者单位:蒲城县医院,陕西 蒲城 715500

  【摘要】 目的:提高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早期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搜集整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6例HFRS中误诊的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情况及误诊原因。结果:20例中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4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急性肝炎4例,消化道出血2例,急性肾炎6例,急性细菌性肠炎1例,急性阑尾炎1例。结论:HFRS是以肾脏损害为主、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急性传染病,早期应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动态监测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变化,并提出早期诊断线索作为误诊防范措施。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误诊,分析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早期表现多样,无特征性,造成误诊率高。现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来收治的106例HFRS中误诊的2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年龄、性别、职业 男14例,女6例,年龄14岁~70岁,20岁以下3例,20岁~59岁15例,60岁以上2例。农民16例,学生2例,城镇居民2例。就诊时发病2 d~6 d,平均4 d,入院确诊天数2 d~4 d。

  1.2 流行病学统计 以有在水灾淹没地农耕者、接触鼠类相关物质者(砖场工、卖蔬菜工)为主。

  1.3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体温以中、高热为主,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多见。头痛、咽喉不适8例,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呃逆等10例,心脏损害如心悸尤其是活动中突出占3例,腹痛、腹泻4例,黑便2例,腰困9例,一过性低血压5例,颈部、上胸部发红3例,球结膜水肿4例,双腋下皮肤可见针尖样出血点2例,均缺乏典型的“三红”、“三痛”表现。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16例,血小板下降13例,异常淋巴细胞比例升高8例,心肌酶谱升高3例,并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缓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肝功能转氨酶升高有8例,胃镜检查2例提示胃黏膜縻烂、浅溃疡,蛋白尿(+)~(+++)不等程度12例,入院时肾功能BUN均在7 mmol/L以下。

  1.4 误诊病变 上呼吸道感染4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急性肝炎4例,消化道出血2例,急性肾炎6例,急性细菌性肠炎1例,急性阑尾炎1例。

  1.5 临床确诊方法 入院后依据动态观察出现临床各期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并经检验科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抗HFRS)发现IgM或IgG检验证实。

  1.6 预后 20例患者经过转诊及会诊后,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止血、抗炎、抗病毒、利尿、调节离子平衡等。2例因出现无尿2 d转诊省级医院进行血液透析,肾功能逐渐恢复,脱离了危险(追踪随访结果),无死亡病例。

  2 误诊原因分析

  2.1 首诊医生考虑不全面 HFRS是以汉坦病毒为启动因子,一方面病毒感染能直接导致所感染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受损害,另一方面病毒感染后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各型变态反应而产生各脏器结构及功能损害,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首诊医生如不全面考虑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误诊误治。

  2.2 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 首诊医生对该疾病认识不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HFRS疫苗的普遍应用,该病发病率有逐年下降趋势,非传染病专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查体不够仔细,常把一个多脏器多系统损害疾病误诊为局限的器官疾病。

  2.3 农村医疗条件差 本病以鼠类为传染源, 患者中农民发病率多见。由于农村经济和卫生条件差,患者往往不及时就诊或在当地诊所误诊误治,掩盖临床表现,容易误导首诊医生,增加了确诊的难度。

  2.4 散在发病给诊断带来困难 近年来HFRS的典型病例少,散发病例多,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本组70%的病例早期就诊于乡村卫生室而误诊,往往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部分因应用了对肾脏损害的药物或治疗不当以致病情加重,拖延病程甚或危及生命,所以探索误诊防范措施很重要。

  3 误诊防范措施

  3.1 注意流行病学 HFRS的发病有一定的流行病学史,一般在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季节,5月~7月为小高峰。主要好发人群为青壮年,男性,多有野外作业史,尤其有接触鼠类的相关物质史[1]。除此,本病在四季均有发病,为散发病例,故详细询问病史及流行病学资料对诊断该病很重要。

  3.2 仔细查体 重视出现的每一个阳性体征。如球结膜充血水肿,双腋下皮肤可见针尖样出血点及醉酒貌等均为HFRS的典型特征,而在误诊病因中往往缺知。

  3.3 动态观察病情和复查对确定诊断很重要 动态观察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情况,如入院3 d连续复查尿常规,若1日之内蛋白尿的变化甚大,突然出现大量蛋白尿具有诊断意义,发病3 d~7 d后可检测出血热抗体阳性率>90%。

  3.4 “三早一就”原则 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及就近在有条件的医院治疗是治疗该病的重要原则,并能决定预后。早期确诊患者并给予合理的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和缩短病程。

  3.5 慎重处理发热症状 遇到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首诊医生,对症处理时应以物理降温为主,避免使用单纯强烈发汗退热药物,采用抗病毒、补充体液(尤其可选用平衡盐、维生素C、辅酶A等),并劝其休息等措施,以减少误诊误治引起的不良后果。经过临床实践证实,若发热患者起病4天内伴发以下临床特点:恶心、呕吐、呃逆、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面部、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咽部、软腭、双腋下出现细小出血点和(或)球结膜水肿、充血;白细胞增高或异常淋巴细胞升高,而血小板减少[2];尿蛋白定性(++)以上,尿中排膜状物;有明显头痛、腰痛、眼眶痛或腹痛;低血压休克[3]。以上6项出现任何一项均为早期诊断线索,应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按HFRS治疗并做出血热抗体检查,阳性既可确诊。此指标准确率高,适合在基层医生推广应用,可供大家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74.

  [2] 史功,刘玉兰,王宏伟.肾病综合征出血热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意义[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116117.

  [3] 王贵强.应重视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特殊临床表现和早期诊断线索[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1):88188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