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中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在中专起点的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0-03-09 浏览次数:476次
作者:孙亚男 张瑞莹 刘鸿蕙 牟畅 李苏丽 作者单位:110101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孙亚男 张瑞莹 刘鸿蕙 牟畅 李苏丽) 【摘要】 为寻求适合中专起点的高职护理教育发展的道路,基础护理教研室对护理学基础中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师先讲解示范,学生后练习操作”教学方法为“学生先动手操作,教师后解释示范”,因材施教、查漏补缺,避免重复教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习者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2001级到2005级五届共500名学生的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技能考试成绩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本次教学改革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是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 头皮注射法;大中专护理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21世纪高职教育的兴起,护理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不再局限于高中毕业生,还招收部分应届中专毕业生。这些学生通过高职入学考试的选拔后继续接受2年时间的高职教育后获得大专学历。由于这些学生有特殊的专业背景,她们对护理学基础中的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要进一步提高中专起点学生的护理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尤其是既要避免重复教育,以防教育资源浪费,同时又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级实用性人才的目标,对于护理教育工作者是一个挑战性的课题,同时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一直以来是临床儿科护士和在校护生的难点和重点。 对中专起点的学生在护理学基础的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教学方法方面原来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先讲解示范,学生后练习操作”。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参照教学大纲来规定的,因而忽视了这类学生已具备一定基础知识有着自己的难点和重点,导致老师讲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是学生的重点和难点,而学生的重点和难点又没有得到解决,针对性不强,长期下去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经过大专的2年学习学生不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而且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了使学生在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的护理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有一个新的飞跃,对教师授课不再感到是简单的重复,以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第1线的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通过对5年来我校高级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的技能操作考试的成绩上的差异分析,可以看到明显促进了我校护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中2001级和2002级2届学生的护理学基础在小儿头皮静脉注射的教学方法上没有改变,而2003级、2004级、2005级3届,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改革。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根据2001~2005级护理系中专起点的专科生共500名,技能操作考试的成绩分析。其中2001级、2002级护理系300名学生为对照组,2003级、2004级、2005级护理系200名学生为实验组。
1.2 方法 1.2.1 主要教学活动 护理学基础的授课教师在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的教学中对对照组沿用“教师先讲解示范,学生后练习操作”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实验组的学生则采用“学生先动手操作,教师后解释示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在实验课上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准备物品,再自己动手操作,“百看不如一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1遍,对自己在操作中存在的难点和疑难问题有所把握,那么在这项操作中什么地方应该是自己重点练习的,什么地方自己已经掌握了,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同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记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授课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详尽讲解和示范,避免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泛泛地阐述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的原理和示 教,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纯地观摩,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对于个别问题再因人施教;而且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将护理程序贯穿整个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方法。
1.2.2 效果评价 通过2组学生在技能操作考试的成绩进行评价。把技能操作能力分3个程度:优、良、差。考试成绩在85分以上的定为优,65~85分定为良,65分以下定为差。3个等次的人数比例(见表1)。 表1 教学改革前后学生技能操作成绩表 略 2 结果 学生在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操作技能经教学改革后差别显著。护理学基础在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为实践出真知,科学来源于实践。由此可见,在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教学中进行的这次改革为将来的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3 讨论 “学生先动手操作,教师后解释示范”式教学方法即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习的积极性是靠兴趣来激发的,兴趣是驱动人们学习的原动力。传统上“教师先讲解、示范,学生后练习”的教学方法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仅仅是知识的重复,过去没有弄懂的地方依然没懂,长期以来挫灭了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而采用“学生先动手操作,教师后解释示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的目的性很强,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先操作,老师后讲解的教学方法把寻求问题的任务交给学生,消除了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思想,没有了老师的示范,自己先动手操作,那么学生自己必定要思考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这一过程就培养了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当然,创新来源于实践,在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会结合临床进行横向和纵向思考,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3.3 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学生发现问题后,老师再讲解,这样讲课的目标明确,针对性很强,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讲课效率高,教学效果好。避免了知识的简单重复,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学生节省出更多空余时间去涉猎更多的知识。 总之,通过初步的实践证明,本次教学方法改革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朱大乔,周秀华,刘燕燕,吕伟波.问题讨论式教学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5):370-372.
[2] 范宇莹.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学习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3,9(76):70-71. [3] 杨耀防,涂明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过程相关问题讨论[J].国外医学·医学分册,1995,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