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郑健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经验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620次

作者:罗海燕 

【摘要】  郑健教授对小儿哮喘病的治疗有较深造诣,熏分别从急性期主要治则治法、缓解期主要治则治法、佐治法、预防发作4个方面介绍了郑健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

【关键词】  郑健 小儿哮喘 治疗经验

    1  急则平喘祛痰,重在祛邪

    《证因脉治·哮喘》云:“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所伤,或外有时令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小儿哮喘,内责之于痰饮久伏,外责之于诱因触发。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宣降失常,而见气息喘促。寒邪或风热使肺气闭塞,痰热内郁,使肺气上逆,出现痰阻气促。郑教授认为,此时当急治以平喘,使肺气得开,气逆得降,恢复肺的肃降功能。痰为哮之根,治哮不除根,哮必不愈。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感外邪和内生之痰易从阳化热,且福州地处东南,地气湿热,故小儿哮喘以热哮为多。在小儿哮喘发作期的治疗上,郑教授多选用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二陈汤加减平喘化痰。方中麻黄宣肺解表,石膏清泄肺热,两者相制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苦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合石膏则清肃协同;三子养亲汤以葶苈子易白芥子,加其泻肺平喘之力而存其降气消痰之功,并避免白芥子温热燥烈之性,适当配以地龙、桑白皮以泻肺平喘;“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痰多从脾肺论治,取二陈汤燥湿化痰,以酒制陈皮易橘红,既能理气化痰,又能调胃和中,减诸药苦口之味,尤适用于儿科;加用鹅管石、前胡、浙贝母等,共达祛痰之效。痰热之象明显者可加用黄芩、天竺黄、鱼腥草等清热化痰,或易二陈汤为温胆汤;兼有胸闷者加枳壳、厚朴宽胸理气;咳甚者加用旋覆花以降逆化痰止咳。邪去则正安,痰去则喘平。

    2  缓则补肺脾肾,意在扶正

    《丹溪心法·喘论》曰:“哮喘专主于痰。”郑教授认为,哮喘以宿痰内伏为痼疾,与素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其生理特点,其中尤以肺脾娇嫩、肾气未固为多见。肺本娇弱,加上小儿寒温不能自调,衣被不能自适,营卫开合失司,腠理不密,肺气不足,卫外无力,易为外邪所侵,邪阻肺络,气机不利,津液凝聚为痰;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小儿脾胃薄弱,且饥饱不能自节,嗜食酸甜香辣及生冷瓜果,常损伤脾胃,脾胃运化无力,津液不化则聚湿为痰;肾为先天之本,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之时,肾气未盛,久病易致肾虚,肾虚不能蒸化水液,上泛为痰。哮喘发作经平喘化痰治疗后虽缓解,但因其伏痰未尽,一遇外因,可再复发。缓解期应以培正固本为主,使正气复而外邪痰浊毋能再犯。郑教授在小儿哮喘缓解期多选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减,配伍紫河车等少许血肉有情之品而共达补肺健脾益肾之效。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药为主,配伍少量祛风解表之品,补中寓散,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二陈汤中的茯苓与玉屏风散中的白术都具健脾之力,且二陈汤还具有理气燥湿化痰功效,在固本的同时不忘祛邪;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功效,在缓解期可适当配伍以提高患儿体质。临床用药当视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若患儿自汗多,加用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敛汗;若食欲不振,加神曲、麦芽、谷芽、山楂健胃助运;若喉中痰多,易二陈汤为温胆汤,加前胡、紫菀、鹅管石等以清宿痰;若余邪未尽、痰热明显,暂不用紫河车,恐血肉有情之品滋腻留邪。

    3  活血通络,贯穿始终

    哮喘无论在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存在血瘀的病机。发作时气机郁滞,升降失常,不仅会导致津液凝聚为痰,还会因气郁痰滞,影响血液运行,出现痰瘀胶结不解之症。缓解期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津液不化,停而为痰,痰停而气滞,气滞则血凝。再者,肺、脾、肾三脏不足可致气虚。《医林改错》云:“元气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血行乏力,出现气虚血瘀。因此,郑教授在治疗哮喘时,无论在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适当配以活血化瘀通络之品。活血化瘀通络药物有通络、活血、逐瘀、破血之分,效用有强弱之别。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应选用活血通络而不伤正的药物为宜,临床上常辨证选用地龙、毛冬青、丝瓜络、丹参等。地龙具有通络平喘之效,常用在哮喘发作期,既配合麻杏、三子平喘,又能通络行经、开肺除闭;毛冬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脉的功效,多用于热象明显者;痰在哮喘发作期、缓解期均存在,丝瓜络治以化痰通络,且药性较平和,故两期都可使用;丹参功同四物,可广泛用于各种瘀血证,无论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皆可应用,因此发作期和缓解期也都可使用。

    4  兼顾肤鼻咽喉诸症,预防发作

    哮喘虽病位在肺,却与皮肤、鼻、咽喉有密切的关系。皮肤为人体防御外邪的主要屏障,若皮肤致密,则邪不能入;皮肤疏缓,卫气不足,则邪气乘虚而入,引起疾病。《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 肺主皮毛,皮肤感邪,常内传入肺。哮喘常伴发皮肤湿疹,此为皮肤营卫失和的一种表现。因此,郑教授在治疗哮喘时常用一些疏风之品,如蝉蜕、徐长卿等以固密肌肤,使邪不内传。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肺之呼吸功能依赖于鼻,外邪也常常由鼻入侵至肺,哮喘患者时伴有鼻塞、流涕、喷嚏症状,西医也认为哮喘与变应性鼻炎有密切关系。故治疗哮喘时要重视治鼻。郑教授在辨证施治的同时配合应用芳香通窍之品,如苍耳子、辛夷、白芷以宣通鼻窍。鼻窍通利则肺气宣畅,呼吸平和则喘促不发。

    咽喉为肺卫之门户,亦为外邪入侵至肺的途径,门户不严,邪气壅塞气道,易诱发哮喘。临床上常表现为在缓解期感受风寒或风热,出现咽痒、咽痛,可伴鼻塞、流涕等表证,查其咽部可见咽红或滤泡。郑教授认为,此时应当把紧门户,去除诱因,保持气道通畅,预防哮喘发作。若邪浅症轻,可在缓解期固本扶正基础上投以疏风利咽之剂,如连翘、牛蒡子、荆芥、薄荷等。若咽痛明显,表证有入里之趋势,若不急以祛除外邪则引动伏痰,此时暂不顾固本扶正,应全力应对外邪,可投大量疏风清热利咽之剂,如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桔梗、蝉蜕、板蓝根、射干等,配合清热化痰药物如黄芩、浙贝母、苦杏仁等,待表邪解、门户通后,再继续固本扶正治疗。

5  病案举例

    杨某,男,13岁,2005年12月3日初诊。有哮喘病史10年余,每遇气候突变、感冒或活动后诱发。发作时呼吸气促,喉中痰鸣,用舒喘灵等药物或自行缓解。1周前受寒后喘促发作,伴胸闷、气急,夜间不能平卧,喉中痰多,痰黏色黄难咯,无咳嗽、鼻塞流涕、发热恶寒,纳可,眠欠安,二便正常。舌红苔黄微腻,脉滑数。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辨证属痰热内蕴,气机郁滞。治以平喘化痰,清热通络。处方:蜜制麻黄6 g、苦杏仁9 g、石膏30 g、葶苈子9 g(布包)、紫苏子9 g(布包)、枳壳

    9 g、法半夏9 g、地龙9 g、鱼腥草15 g、丝瓜络10 g、丹参10 g,4剂,水煎服,1日1剂。2005年12月7日二诊:症见胸闷、喘促缓解,咯黄黏痰。舌红苔薄黄,脉滑,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治以补益肺脾,理气化痰。处方:防风6 g、黄芪20 g、白术9 g、法半夏6 g、酒制陈皮6 g、茯苓9 g、甘草3 g、枳壳6 g、鹅管石15 g、毛冬青15 g,3剂。2005年12月10日三诊:患儿昨日出现喉中痰多,伴咽痒,舌红,苔薄黄,脉浮,咽充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辨证:风热袭表。治以疏风利咽,益肺健脾。前方去枳壳,加板蓝根15 g、连翘12 g、牛蒡子10 g、射干9 g、丝瓜络20 g,4剂。2005年12月14日四诊:患儿无不适,纳眠可,二便调。治以补肺健脾益肾。处方:法半夏6 g、茯苓9 g、酒制陈皮

    6 g、防风6 g、黄芪20 g、白术9 g、紫河车6 g、丝瓜

    络10 g、丹参6 g、徐长卿9 g,7剂。后再以此方加

    减治疗1月。随访3月,喘证未再复发。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