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症1例
发表时间:2010-03-02 浏览次数:500次
作者:邱梅冰,陈平洋,刘东海 【关键词】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症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21天,因“反复发热20天”入院。患儿出生后即反复出现发热症状,发热无规律性,体温最高可达40.5℃,多次以感染性疾病给予抗感染治疗,病情反复。患儿一般情况尚可,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出汗。入院查体:T 40.5℃,HR 180次/min,R 56次/min,BP 87/59mmHg,毛发稀疏,皮肤灰白,干燥而薄,弹性差,躯干部有少量糠秕状脱屑,前额突出,鼻梁下陷呈马鞍鼻,口唇厚,下巴前突,脸形呈现内凹型特殊面容。皮肤淀粉试验未见汗液分泌。颌骨摄X线片显示牙槽骨存在,未见乳牙根部显示。皮肤病理组织切片示真皮层未见典型的毛囊皮脂腺及汗腺。入院诊断: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症。入院后即给予凉水浴降温,患儿体温降至正常。随后将患儿置于适中温度,患儿体温维持正常。
2 讨论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症是由于外胚层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皮肤及其附件发育异常,出现皮肤角化过度,色素沉着,汗腺、皮脂腺、黏液腺发育异常,毛发结构和分布异常,牙齿发育异常等[1]。临床上可分为两型:(1)无汗型:为伴性X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见于男性,女性携带隐性基因。(2)出汗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发病率相似,主要表现为毛发稀疏,指甲缺如或发育不良,手掌皮肤过度角化,牙齿发育尚好。以无汗型较多见,故本症又称为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an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该患儿出生后即反复发热,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出汗,一般情况可,具有特殊外貌,结合颌骨摄X线片、皮肤淀粉试验、皮肤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患儿诊断为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无汗型)成立。本病治疗主要为发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平时宜住在空调房间。经常给含石蜡油滴鼻剂滴鼻,以湿润鼻咽部黏膜。本病一般预后较好,但因高热出现的呼吸困难、窒息、抽搐等可导致死亡。
【参考文献】
1 邬萍,王成材,王璐庆.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症一例.中华儿科杂志,2003,41(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