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0-02-05  浏览次数:526次

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护理体会作者:王颖 解亚杰    作者单位:110004 辽宁,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王颖 解亚杰)    【关键词】  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    小儿细菌性痢疾是小儿常见病,多发于夏秋季,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高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病变部位在结肠。小儿患病后,喂药困难,口服药量小,输液是护理工作中的难点。为减轻患儿的痛苦,我院近年来对小儿细菌性痢疾应用保留灌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92例小儿细菌性痢疾应用保留灌肠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2例均为2006年6月~10月的住院患儿。经过便常规检测确诊为细菌性痢疾。其中男54例,女38例。<1岁66例,1~4岁26例。轻度脱水68例,中度脱水22例,重度脱水2例。腹泻次数7~10次/d55例,>10次/d37例。9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呕吐。    1.2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给予抗菌,补液,纠酸等综合治疗,并给予生理盐水20~30mL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50~80mg/(kg·d),分2次保留灌肠。 2 护理  2.1 灌肠前的准备  2.1.1 灌肠物品的准备 将生理盐水加热至40℃溶解药液,抽吸于20mL注射器中备用。根据患儿的年龄选择合适的肛管,过粗易损伤直肠下端黏膜,过细导管柔软不易插入肠道,故婴幼儿一般选用12~14号肛管。  2.1.2 患儿的准备 在患儿清醒,安静,排空尿便后进行灌肠。因患儿常有畏惧心理,影响合作,需有家长陪伴并给予配合。护士应态度和蔼,语言温柔可亲,使患儿易于接受。根据患儿心理特性,采用教育,诱导的方法,解释操作步骤,告诉患儿及家长操作无痛苦,消除紧张心理,使其轻松愉快地接受治疗。    2.2 灌肠时的护理 患儿取左侧卧位,将臀部抬高10cm,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后,轻轻插入肛门15~20cm,缓缓注入药液.插入肛管的深度不可过浅,太浅刺激肛门部位使药液流出。患儿因恐惧,可能在操作中有不自主的反抗动作,家长要全力配合,必要时固定患儿臀部及腿部。护士应熟练轻柔地按常规操作。为保持患儿情绪稳定,护士可边操作边与患儿谈话,用赞美的语言鼓励患儿使其有成就感,更加配合治疗。灌肠过程中,要注意患儿面色,脉搏,呼吸等有无异常情况。如发现患儿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增快,腹部剧痛,应停止灌肠并予以处理。  2.3 灌肠后的护理 拔管后用手捏住患儿两侧臀部,协助夹紧肛门。保持左侧卧位10min后改为平卧位,使药液在结肠部位充分发挥作用。0.5~1h后可排便。注意观察大便的性状,颜色,次数及量,做好记录。加强患儿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擦洗肛周并保持局部干燥,预防肛周炎发生。3 体会    保留灌肠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避免了经口服给药及静脉输液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使肠腔内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增强了杀菌作用。92例小儿细菌性痢疾应用保留灌肠治疗后均病情好转出院。合理有效的治疗和细致精心的护理可以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儿痛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