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外伤的特点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0-02-03 浏览次数:461次
儿童外伤的特点及护理作者:姜红 张国英 作者单位:300074 天津,天津市儿童医院 【关键词】 外伤;护理;儿童 由于我院是儿童专科医院,因此我院急诊外科就诊的外伤儿童较为集中,除严重的撕脱伤和切割伤需在手术室麻醉状态下进行清创缝合外,大部分外伤均于急诊外科进行相应处置。现将我院自2007年1月~5月收治的537例外伤儿童进行总结。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7年1月~5月共收治外伤儿童537例,男孩361例、女孩176例,年龄2~16岁。其中头面部外伤181例、四肢创伤326例。在四肢外伤中自行车造成足面部及足跟的驳伤153例,夏季较集中。与随着季节变暖及儿童外出的频率增多,外伤发生的频率也相应增加有关。2 临床护理 2.1 伤口护理 2.1.1 清创消毒 患儿体位应舒适,头面部外伤患儿应采取卧位,头部角度随伤口位置进行调整,以免消毒液流入眼中或耳中,必要时用纱布或弯盘接引消毒液或无菌盐水。充分暴露伤口,用无菌纱布或棉球蘸1 %利多卡因按压在伤口上10~15 min止痛[1],头部外伤者需剃发。用3 %过氧化氢溶液清洁伤口,因较小的患儿对伤口内异物感没有主诉,所以要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彻底清洗伤口内,详细检查有无异物。过氧化氢溶液易将血痂清除掉,引起伤口再出血,加上患儿哭闹,出血量相应增加,因此在整个清创过程中要随时用无菌纱布进行加压止血,避免引起患儿及家属的恐慌。 2.1.2 缝合或上药 需缝合伤口,清创后用碘伏棉球消毒伤口及周围皮肤(以伤口为中心直径5 cm以内的皮肤),适当约束患儿协助医师进行缝合,以达到止血、促进伤口愈合、预防感染的目的。缝合后伤口敷75 %酒精纱布,然后覆盖无菌纱布,胶布黏牢。表皮及真皮受损无需缝合的伤口清创后涂以2 %汞溴红溶液,破溃严重的伤口涂外用氯锌油后敷0.5 %利凡诺小纱布,其上敷油纱布,最后覆盖无菌纱布,胶布黏牢。缝合或上药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技术操作,器械、无菌物品的摆放应合理,避免因患儿不合作或拿取物品的过程中造成伤口或敷料的污染。 2.1.3 包扎 以达到压迫止血、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和疼痛、固定敷料的目的。头部伤口可用网状弹力绷带固定,松紧适宜,勿压迫两耳。四肢伤口包扎时要使肢体保持功能位,尽量露出指趾端,以便观察肢端末梢循环及神经功能。避免纱布或绷带的线头缠绕患儿肢体造成坏死。选择清洁、干燥、宽窄适宜无污染的绷带卷,包扎时用力均匀、动作轻快,包扎要安全、牢固、舒适、整齐、美观。 2.1.4 污染伤口的护理 由于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一旦儿童发生意外创伤大多家长都能带孩子及时就医,但少数家长有疏忽或轻视的态度使部分儿童伤口未及时清创造成感染。一般超过8 h的伤口就有可能已被污染,应彻底冲洗。已出现脓肿应将伤口扩大,使脓液引流通畅,开放伤口内放置引流油纱条,视脓液多少及脓肿大小,逐步由多到少,由深到浅放置,直至完全撤除,此时如需要再考虑二期缝合,这样可以减少感染的危险和其后的伤口裂开。所有外伤患儿均需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 500 U ,注射前做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者用脱敏法进行注射。 2.2 心理护理 2.2.1 针对恐惧、悲伤情绪的护理 儿童经历外伤后大部分家属表现为悲伤、恐惧、焦虑以及由于看护疏忽造成自责、愧疚的情绪。首先护理人员应表现出接受其悲伤的态度是帮助患儿或家属适应现状最重要的一部分[2]。护士对孩子的遭遇表示同情,主动倾听,鼓励他们表达感受,安慰并使他们平静以分散家属自责心理。针对家属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解答或介绍其他相同案例的治愈过程,消除家属及患儿的恐惧。家属的恐惧还来源于担心治疗过程中患儿疼痛,伤口是否留疤,影响美观,孩子发育是否会受影响,有无后遗症等。护理人员应针对家属关注不同问题进行解答或介绍其他相同案例的治愈过程。患儿的恐惧多来源于陌生的环境、医护人员及对疼痛的恐惧。护理人员应给予患儿最基本的尊重,保持亲和力,微笑的面容、和蔼的态度、柔和的语调及适度的肢体动作。如鼓励较大患儿时可抚摸其上肢(手背、肩部),安慰小患儿抚摸头部,这些都能消除患儿对护理人员的陌生感。进入换药室或缝合室时主动对孩子说:“小朋友不害怕,阿姨这没针,都是小棉球,用它来擦你的伤口。”避免会让患儿害怕的描述,如“阿姨给你消毒”。从而使患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过程。 2.2.2 疼痛的护理 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患儿在接受会导致疼痛的治疗时可有亲人陪伴。家属的陪伴及适当的安慰、解释可以减轻患儿的恐惧感,从而削弱对疼痛的感受、分散注意力。对较大的患儿采用想象、暗示或鼓励的技巧减轻疼痛,如嘱患儿深呼吸,针对较小的患儿可将整个护理过程游戏化,如护士用棉球擦拭伤口时可对患儿说:“小虫子舔你来了,你说打打,它转几圈就会跑的”。或用图片、玩具、食品吸引患儿的注意力,降低痛觉。切勿恐吓或过于强制,防止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2.3 伤口护理及饮食指导 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对包扎后的伤口无自主保护意识,很容易在玩耍活动时造成伤口的2次受伤或污染。幼儿经常对包扎肢体的纱布进行抓拽或吸吮也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叮嘱家属看护好患儿。伤口每日换药1次,缝合伤口7~10 d拆线,嘱患儿不得自行打开敷料,要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洗浴时勿使伤口沾水,如伤口有变化或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宜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C、清淡而易消化的食物,不宜吃油炸、高脂食物。忌食鱼、虾、辛辣物及牛、羊肉等食物。 2.4 健康教育 儿童外伤的造成与环境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健全,与看护人员缺乏安全知识、对儿童安全教育不够等密切相关。针对不同年龄儿童易发生的伤害,对家属进行警示、提醒教育,例如家中旧式暖气应加防护罩,利器、锐器等应及时收好,自行车后轮加防护网等,使家长增加安全防范知识,减少儿童外伤的发生。3 小结 儿童外伤在所有的儿童意外伤害中具有普遍性和多发性,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外伤是由于机械损伤、锐器切割等造成边缘不规则的 皮肤撕裂或皮肤及皮下组织完整性受损。儿童创伤有其自身特点,首先是未预料性,大多数儿童外伤发生于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员的疏忽大意、照顾不周的情况下;其次是突发性强,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以前还活泼可爱的孩子,突然间发生伤害,使家长或教师不知所措。外伤原因较为复杂,可因锐器切割造成,也可因机械损伤,如撞伤、跌伤、驳伤、砸伤等;由于生活环境复杂,儿童外伤发生的场所多样,如家庭、学校、公路上、自行车、汽车、娱乐场所等。了解和掌握儿童创伤的特点,对伤口给予及时对症处理。同时做好患儿和家属的心理疏导和安全宣教工作,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参考文献】[1] 徐润华,徐桂荣. 现代儿科护理学 [M]. 第3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5.[2] [美] 玛勒·梅尔. 临床护理计划丛书 [M]. 第2版.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