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巯甲丙脯酸佐治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1-13 浏览次数:476次
作者:蔺春红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太钢总医院儿科,山西 太原 030003 【摘要】 目的:观察口服巯甲丙脯酸佐治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两组病例均采用常规地高辛强心,镇静,吸氧和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巯甲丙脯酸治疗。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心脏收缩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巯甲丙浦酸佐治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可以缓解症状,缩短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时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巯甲丙脯酸;地高辛;小儿肺炎;心力衰竭
1 临床资料
62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2.4岁;伴咳嗽、喘息、发热58例,呕吐48例,腹泻51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所有病例诊断均参照卫生部小儿肺炎防治方案,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依据1994年南宁会议修订草案 [1]。
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常规地高辛强心,镇静、吸氧和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巯甲丙脯酸(张家口市东成制药厂生产),0.5 mg/kg,3次/d,口服。分别观察治疗后两组病例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测量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心脏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仪器采用美国惠普公司SONOS-100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探头频率7.5 Hz,于患儿安静状态下(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分别选用M型超声和二维超声测定EF、FS。测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样本均数比较做t检验。
3 结 果
两组病例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以及心脏收缩功能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两组病例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心脏收缩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 论
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是儿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1958年麻疹肺炎在我国北方流行,据记载病死率大于30%左右,经尸检发现有肝脏肿大、肺水肿、心脏增大,证实有急性心力衰竭,此后临床上对此类患儿给予快速洋地黄制剂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国内儿科界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有了初步认识,其后在1964年第6届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上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共识,在1985年全国儿科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婴幼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并沿用至今,可以认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是我国儿科工作者在小儿肺炎诊治领域内的再认识和发展。我们认为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时应用快速洋地黄制剂疗效好,副作用少。但是,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肺炎不会合并心力衰竭 [2],原因是婴幼儿由于其本身解剖及发育的影响,很少能够产生被动性肺动脉高压,因此不会有心脏后负荷增加从而导致心力衰竭。一般认为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小儿心肌纤维细,心脏负担相对较大,肺炎时缺氧使化学能量生成不足,造成心肌收缩乏力;缺氧时肺小动脉反射性痉挛,肺循环压力升高,右心负担增加;病毒体毒素作用于心肌而引起中毒性心肌炎。近年来研究证明,一些体液因子如心钠素、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机体内重要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也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之一,是80年代治疗心力衰竭的新进展。巯甲丙脯酸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发挥其扩血管作用;还可通过继发性抑制醛固酮合成发挥其利钠利尿,减轻有效循环血容量的作用;同时可作用于激肽释放酶-激肽前列腺素系统和抑制神经系统发挥其降压、扩血管、减轻心脏负荷等作用。本文通过观察口服巯甲丙脯酸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从临床症状、体征上综合分析,巯甲丙浦酸确实可以缓解症状,缩短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时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
【参考文献】 [1]叶培.关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修订草案[J].中华儿科杂志,1985,23(2):110.
[2]袁壮.婴幼儿重症肺炎可以发生心力衰竭[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0):63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