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清解止抽汤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12-29  浏览次数:517次

作者:张邓莉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  目的观察清解止抽汤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清解止抽汤口服,对照组采用氟哌啶醇合阿莫西林口服,均连续用药4周后统计疗效。结果1.治疗组总疗效率与对照组相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2.治疗组不良反应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清解止抽汤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清解止抽汤;临床观察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常见于2~15岁儿童。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的头、肩、肢体、躯干等运动肌快速抽动,交替出现,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猥劣言语及强迫症状。西医学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品质性因素、感染免疫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1]。目前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及药物。西医治疗副作用较大,往往使家长或患儿不易接受,并且易产生耐药性,使病情反复,远期疗效不理想。近10年来中医中药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且在获得疗效的同时,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笔者于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用自拟清解止抽汤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儿科门诊,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4例;年龄3~6岁8例,7~10岁15例,11~16岁7例;病程<1年13例,1~3年8例,4~6年5例,>6年4例;有1种抽动者2例,有2种抽动者9例,有3种抽动者12例,有4种抽动者3例,有5种抽动者2例,有6种以上抽动者2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5例;年龄3~6岁9例,7~10岁13例,11~16岁8例;病程<1年12例,1~3年9例,4~6年6例,>6年3例;有1种抽动者3例,有2种抽动者8例,有3种抽动者12例,有4种抽动者5例,有5种抽动者1例,有6种以上抽动者1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根据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神经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制定。(1)起病大多数在2~15岁之间。(2)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抽动,影响多组肌肉。(3)多种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同时出现于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必须同时存在。(4)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5)症状的强度在数周或数月内有变化。(6)抽动1日发作多次,几乎日日如此。病程超过1年以上,且在同一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月。(7)排除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肌阵挛发作、药源性不自主运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病变。

    1.3病例纳入标准

    (1)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无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者。(3)近1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升高。(5)患者年龄在2~15岁之间。(6)患儿家长知情同意。

    1.4病例排除标准

    (1)不符合小儿抽动症的诊断标准者、未按规定用药、因病例脱落或其他原因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2)排除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肌阵挛发作、药源性不自主运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病变。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治宜清热解毒祛风。方药组成:金银花9 g、连翘9 g、僵蚕6 g、蝉蜕6 g、钩藤9 g、生石决明12 g、射干6 g、山豆根6 g、木贼草9 g、生龙骨15 g、生牡蛎15 g、甘草3 g。随症加减:伴有过敏性鼻炎者加辛夷6 g、苍耳子6 g;抽动明显者加全蝎3 g、蜈蚣1条。服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100~200 mL,分2次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受凉感冒。不得使用泰必利、氟哌啶醇等药物。

    2.2对照组

    采用西药氟哌啶醇片合阿莫西林口服,氟哌啶醇开始剂量每日0.5 mg,每日2次,效果不佳时,每隔5 d增加0.5 mg,剂量控制在2~4 mg。阿莫西林用量50~100 mg/(kg·d),3次/d,连用5 d后停服。

    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2.3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YALE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临床总体疗效评定量表(CGI)评价药物疗效,分别在治疗1周、2周时各评定1次。根据治疗前后的YGTSS总分减分率分析治疗前后及两组间的疗效变化。临床总疗效按完全缓解、显效、有效、无效四级评定。完全缓解:症状消失,减分率≥75 %。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减分率≥50 %。有效:症状减轻,减分率≥30 %。无效:症状无改变,减分率<30 %。

    减分率=(基线总分-治疗后总分)/基线总分×100 %

    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0 %。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治疗组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总疗效与西药对照组相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1。

    3.2.2两组服药后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见表2。表1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例 表2两组服药后不良反应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4讨论

    关于小儿抽动障碍,中医文献中尚无统一病名。历代中医医学家根据此疾病的临床表现认为与中医的痰证、风证有相关之处,所以将其分属于中医“慢惊风”“抽搐”“瘛疭”“筋惕肉瞤”“肝风证”等范畴。《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风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胜任故目连答也。”

    笔者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通过疏风清热祛风,以尽早截断病邪入侵的途径,控制疾病传变,防止外邪引动内风。因此,临证中我们以清热解毒祛风为治则,自拟清解止抽汤。本方以金银花、连翘疏风散热为君;臣以钩藤、石决明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僵蚕、蝉蜕祛风止痉;射干、山豆根利咽解毒;佐以龙骨、牡蛎镇静安神;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解毒。全方共奏疏风散热、熄风止痉、解毒利咽、扶正祛邪、邪去正安之妙用。结果显示该方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控制抽动,且无西药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陈伟斌,陈燕平,徐钢.从“肝”论治小儿抽动症12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4):3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