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根望诊法在儿科诊断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09-11-11 浏览次数:545次
山根望诊法在儿科诊断中的应用作者:刘跃梅, 洪虹, 刘小生 作者单位:341000 江西 赣州,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摘要】 山根望诊法是专用于小儿的独特诊法之一,是运用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根据山根与心、肝、脾、胃、肺等脏腑相关的原理,观察山根脉络的部位、颜色、形态、淡滞、散抟,来辨五脏寒热虚实之病机的方法。本文从山根脉络的部位、颜色、形态、淡浓、散抟等方面,总结了小儿山根脉络诊治法的古今经验。 【关键词】 山根; 望诊; 中医儿科学/诊断 山根,又名王宫、頞、下极,其位于两目内眦间的鼻梁部分。山根望诊法是专用于小儿的独特诊法之一。《四诊抉微》有云:病人鼻头明,山根亮,目眦黄,起色。山根青,主第二次惊泻后发躁,黑黄甚者死。该法是运用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根据山根与心、肝、脾、胃、肺等脏腑相关的原理,观察山根脉络的部位、颜色、形态、淡滞、散抟,来辨五脏寒热虚实之病机的方法。《小儿按摩经》云:忽见眉间带紫青,看来立便见风生。青红碎杂风将起,必见疳癓气满形。紫少红多六畜惊,紫红相等即疳成,紫点有形如米粒,伤寒夹食证堪评,黑轻可治死还生,红紫伤寒痰积停,赤青脾受风邪症,青黑脾风作慢惊。山根若见脉横青,此病明知两度惊。赤黑困疲时吐泻,色红啼夜不曾停。 例如在临床上发现许多心脏病患儿山根部位均显现光白色,心阳虚时尤甚,在心血瘀阻时轻则出现青灰,重则暗紫,如小儿山根青灰常示心阳不足,山根发青还可预兆惊风,山根发暗则又提示气厥等。可见通过山根望诊不但可以判断病情轻重,并可借此测之预后,对于临床工作具有实际的应用和推广价值。故现将此法介绍如下。1 健康婴幼儿山根皮肤及脉络 健康婴幼儿山根皮肤及脉络表现为皮肤明润色亮,脉络隐而不显,或青筋隐隐。正如《幼幼集成》所说:“山根,足阳明胃脉所起,大凡小儿脾胃无伤,则山根之脉不现。”2 病态婴幼儿山根皮肤及脉络 病态婴幼儿山根皮肤及脉络表现为山根皮肤色泽改变,或脉络显露,颜色转深。因脉络的部位、颜色、形态、淡滞、散抟等不同,可反映五脏寒热虚实之病机[1]。 2.1 部位(脉络所在位置的高下) (1)脉络位置高者,所患疾病病位多偏于上焦,山根为鼻根,鼻为肺之窍,青晦布于山根偏高之处,或于眉心印堂者,示邪在胸肺,脉络每呈斜型(形如“/”或“”),甚至直抵眉内。如印堂青筋多主心热发惊。(2)脉络位置居中者,所患疾病病位多偏于中焦脾胃。《厘正按摩要术》即云:“山根为足阳明胃之脉络,小儿乳食过度,胃气抑郁,则青黑之纹横截于山根,主生灾”。故山根所示之病,多与脾胃相关。(3)脉络位置低者,所患疾病病位多偏于下焦。鼻为肺之窍,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大肠痢下脓血之病,形诸于外则见鼻梁赤光。是湿热蕴结下焦肠道,与气血相搏,气血两伤则下痢脓血。正如《幼幼集成》所云:“年寿赤光,多生脓血”。 2.2 色泽 病色可分为赤、白、黄、青、黑五种,分别见于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根据五行关系可知:赤色主心,白色主肺,黄色主脾,青色主肝,黑色主肾。其具体表现和主病如下。 2.2.1 红色(红筋,包括红紫色) 属心,主热证。(1)色红赤者,见于夜啼。是因心火扰神,神不舍心之故。正如《医学正传》所云:“山根……色红啼夜不曾停”。(2)色红而紫者,多为心肺俱热。常见于外感风热之感冒、发热、咳嗽、乳蛾,外寒内热之肺炎喘嗽、痰热闭肺之哮喘。是因火盛刑金之故。临床上红(紫)筋无论是横现、直现还是斜现,皆主心肺之热。 2.2.2 青色(青筋,包括淡青及乌青、蓝色) 属肝,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1)青筋直现者,为肝热而风上行,见于急惊风,如高热抽搐等,是肝阳妄动或心肝火盛而风动所致。亦可见于肺部疾患。是因小儿肺常不足而肝旺盛,易致木火刑金之故。(2)青筋横现者,为肝热而风下行,见于久病脾虚之慢惊风,如四肢缓缓搐搦、睡卧露睛等,亦见于脾胃病变,如泄泻、惊泄、大便色青等。是因小儿脾常不足而肝旺盛,易致木强侮土之故。(3)山根青筋,又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常见于中寒腹痛、盘肠气痛、虫证、疝疾等。是因肝经气滞寒凝或肝脾不和、乳食积滞所致。(4)山根蓝筋,主喘咳;蓝中现红纹为内热泄泻。 2.2.3 黄色(黄筋,包括局部皮肤色黄) 属脾,主脾虚、湿盛或湿热。常见于脾虚湿盛之水泄或上吐下泻,或脾胃积热所致之积滞、口疮,湿热内蕴、乳食积滞所致之吐泻、腹痛、虫证,脾胃虚损、运化失常之厌食、疳证。正如《石室秘录》所云:“黄筋现于山根,不论横直,总皆脾胃之症”。病后他色渐隐,黄色见于山根、鼻头、目眦者,为将愈之兆。是因黄色属脾,病后山根见之,为胃气将复之故。 2.2.4 黑色 属肾,主寒、主痛。是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或因剧痛,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所致。正如《石室秘录》所云:山根“色黑者,风甚而肾中有寒”。 2.2.5 白色(白筋) 属肺,主寒。见于肺中寒饮、湿痰之症。是寒饮、湿痰阻遏肺脾气机,气滞则血行缓慢,气血不能上荣所致。正如《石室秘录》所云:山根“色白者,肺中有痰”。 2.3 形态 2.3.1 横型 小儿山根脉络呈横型(形如“-”)者,多主消化系统病变,常见于呕吐(急、慢性胃炎)、泄泻(急、慢性肠炎)、积滞(消化不良)、虫证、疳证等脾胃病证。 2.3.2 直型 小儿山根脉络呈直型(形如“|”)者,多主呼吸系统病变,常见于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肺经病证。 2.3.3 横、直混合型 小儿山根脉络呈横型与直型并见的混合型者,多为脾胃与肺部疾患同时发病。可同时出现脾、胃、肝与心、肺疾病证候。 2.3.4 斜型 小儿山根脉络呈斜向型(形如“/”或“”)而色红者,为心肺有热。2.4 明晦淡滞(山根皮肤、脉络的明润、晦槁,浅淡清泽或沉滞深浓) 观察小儿山根皮肤、脉络之色泽的明晦淡滞,可测知疾病的新久、虚实、转归。《灵枢·五色》有云:“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其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山根色泽鲜明润泽者多为新病,病较轻而易治;色泽晦黯而枯槁者多为久病,证较重而缠绵难愈。脉络由明润转晦槁,是病趋重危;由晦槁转明润,是病情好转。山根脉络颜色浅淡,多主虚证,深浓,多主实证。色泽由浅淡转深浓,是病因虚而致实;由深浓转浅淡,是病由实而转虚。这需要动态的观察。有助于判断预后。 2.5 散抟(脉络的分散或抟聚) 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2]。 如小儿山根脉络赤青聚集成团者,多主赤白痢疾。脉络由抟转散,是病虽久而邪将解;由散转抟,是病虽近而邪渐聚。 现根据山根颜色、位置、走势归纳,见表1。表1 山根的颜色、位置、走势与主病的关系 因小儿言语不能,精神未备,脉体不全,切脉难凭,闻问切三诊往往难以实施。更有因过度溺爱而性乖张者,临床诊查时绝不配合,若需借助器械之检查,则更为困难矣。故“小儿科则唯以望为主”“望而知之谓之神”,正如《灵枢·本藏》所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证实了小儿山根望诊确具效验,希望通过对山根诊法的介绍,为中医儿科诊治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参考文献】 [1] 洪虹,杨维华.杨维华主任医师儿科山根诊法经验浅析[J].中医药导报,2008,14(1):2325. [2] 汪宏.望诊遵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