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大叶性肺炎2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10-24 浏览次数:534次
儿童大叶性肺炎25例临床分析作者:王学增, 李丹, 刘学春 作者单位:450100 郑州,郑州瑞龙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5例儿童大叶性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大叶性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可见单有发热或单有咳嗽,但以同时具有发热、咳嗽多见(19例,占76%);肺部体征阴性者16例(64%),肺部体征阳性者9例(32%);阳性体征包括闻及呼吸音减弱或湿性啰音,病程在1周以上者17例(68%),胸片全部可以见到节段或大叶分布的大片状密度增高影。结论 儿童大叶性肺炎近年有增多趋势,诊断主要靠胸片检查,对于儿童发热和(或)咳嗽在1周以上者,一定要作胸片检查,不论有无肺部阳性体征。 【关键词】 肺炎,大叶性/诊断; 肺疾病; 咳嗽/治疗; 儿童 大叶性肺炎在儿科很少见,但近年来有明显的增多,本院儿科共收治25例大叶性肺炎,现回顾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01~200903郑州瑞龙医院儿科收治大叶性肺炎患儿25例,其中男7例,女18例;最小者2岁,最大者14岁,其中2~3岁5例,4~6岁3例,7~14岁17例;病程在1周内者8例,最短者3 d;病程在1周以上者17例,最长者1个月。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发热,其中只咳嗽者4例,只发热者2例,其余19例同时有发热、咳嗽;无胸闷胸痛。肺部闻及湿啰音6例,一侧呼吸音减弱3例,其余16例肺部听诊无异常,叩诊亦无明显浊音。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12例,白细胞及其分类正常13例,无白细胞减少病例。肺炎支原体IgM(+)者5例;痰培养5例中,2例为肺炎链球菌,1例为黏质沙雷菌,其余2例为咽部正常菌。胸片均可以见到大片状密度增高影,有些边缘清晰成大叶性改变,有些边缘模糊成节段性改变,只有1例患儿合并有少量胸腔积液。诊断标准:胸片见到大片状密度增高影[1]。 1.2 治疗方法 5例患儿因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WBC>15×109/L,中性粒细胞>0.85),故只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剂(商品名:莱得怡针剂,山德士公司,批号:AC4830)抗感染治疗,其余则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剂联合阿奇霉素针剂(辽宁天龙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080945)治疗,每次10 mg/kg,每日1次,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连用5 d,治疗7~10 d后复查胸片。 1.3 预后及转归 治疗1周后体温均正常,咳嗽减轻或消失。16例治疗初期肺部听诊无异常者在治疗过程中有12例肺部出现湿啰音。治疗7~10 d复查胸片有6例原有片状阴影完全消失,12例原有片状阴影明显减小,5例原有片状阴影减小不明显,但密度明显变淡,1例治疗5 d后原有片状阴影扩大,治疗10 d后又减小,1例右下肺大片状阴影治疗1周后左下肺又出现片状阴影。继续原方案治疗,最长者达1个月,再次复查胸片片状阴影才完全消失,治疗在14~20 d改为口服药物治疗,只有2例患儿因肺部湿啰音很难消退,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针剂(Ranbaxy Laboratories Limited,批号:1983156),每次10~15 mg/kg(按亚胺培南计算),每6 h 1次,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1周方治愈。2 讨论 儿科常见的肺炎是小叶性肺炎,又称支气管肺炎,主要病变散布在支气管壁附近的肺泡,支气管壁仅黏膜发炎,肺泡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内水肿及炎性渗出,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内含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及病菌。病变通过肺泡间通道和细支气管向周围邻近肺组织蔓延,呈小点片状的灶型炎症,有时小病灶融合起来成为大范围的支气管肺炎,但其病理变化不如大叶性肺炎那样均匀致密[1]。 大叶性肺炎或节段性肺炎在儿科不多见,一般年龄较大及体质较强的小儿,机体反应性逐渐成熟,局限感染能力增强,肺炎往往出现较大病灶,如局限于一叶,则为大叶性肺炎,若局限于肺叶的某一段则为节段性肺炎。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典型的大叶性肺炎已少见,多为节段性肺炎[1]。 笔者从事小儿内科临床工作16年,初10余年,很少见到大叶性肺炎或节段性肺炎,但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升高。在本文25例病例中,有2例患儿2次患本病,且都为女性,年龄为8岁,1例1年内发生2次,另外1例半年内发生2次。本文资料显示女性患儿明显高于男性,以7~14岁儿童多见(17例占68%),比例相当大,因为此年龄段小儿体质相对较差,容易患支气管肺炎。导致发生大叶性肺炎的另一个原因是病程长,院前未进行正规治疗,机体免疫力与病菌对抗结果,病程在1周内者均是年长儿童。 本文资料还显示,大叶性肺炎肺部体征往往无异常(16例,64%),肺部体征阳性者9例(32%),临床症状同时有发热咳嗽者19例(76%),只发热者2例(8%),只咳嗽者4例(16%)。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遇见咳嗽在1周以上者应常规作胸片检查,不论肺部有无阳性体征,小儿发热3~5 d无法用上呼吸道感染解释的,最好作胸片检查。病原学方面,痰培养5例,且还有2例未培养出致病菌,2例为肺炎链球菌,1例为黏质沙雷菌,在儿科痰培养不容易做到,因为小儿大多不能配合咳出肺深部痰,包括十余岁大龄儿童。大叶性肺炎病原以肺炎链球菌及葡萄球菌多见[1],但是近年肺炎支原体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林琴等[2]在2005年指出,大叶性肺炎的病原不单是肺炎链球菌,而是支原体、病毒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等多种病原。故2004年卫生部下发文件提到,在社区性肺炎的经验治疗,应选择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以能覆盖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3]。 大叶性肺炎疗程较长,笔者采取抗感染药物降阶梯疗法,治疗初期静脉应用大剂量抗菌药物,症状控制及肺部阴影减小变淡薄后改为口服药物治疗,这样既可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儿家属经济负担,又可减少患儿痛苦。【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41216. [2] 林琴,余更生,田杰.儿童大叶性肺炎病原学变迁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5,34(2):214. [3] 卫生部,中华医学会,总后勤部,等.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5,5(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