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改革探讨

发表时间:2009-11-03  浏览次数:608次

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改革探讨作者:马君蓉, 余勇, 王珍    作者单位:646000 四川 泸州,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儿科    【摘要】  本文通过总结中医儿科学教学经验,对加强中医儿科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探讨和思考,认为要与临床实践结合,通过以问题为基础,标准化患者教育为手段,启发、带动学生自己动手学习和训练,激发学生对中医儿科的学习兴趣,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引导学生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与能力结合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主干课程,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几千年来中医学科秉承师传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宗师,虽然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大都被现代教育培养模式所取代,但其精髓不变,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临床实践。为此,10余年来笔者围绕培养目标和要求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期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坚持中医药特色,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仅仅掌握教材显然是不够的。医学生必须掌握新的先进内容,如儿科疾病新的研究进展和适合的西医知识。目前诊治疾病大多是中西互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不仅克服了中医诊断和部分治疗上的缺陷,也有助于中医辨证施治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使中医治疗更加有的放矢。2 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PBL教学模式 PBL(ProblamBased Learning)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国外的医学教育中,并成为国内医学临床教学改革的新方向[1]。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采用基础学科和通过中医儿科学教学经验总结对加强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应用密切联系进行探讨和思考,认为选取良好的适宜临床应用的教材内容,汲取现代医学发展知识,积极开展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并举,重视急重症诊断,优化专病教学等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和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将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病例在小课中作为讨论对象,提前将病例内容发给学生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预习、查询资料、多学科联贯知识、思考分析),然后在小课中进行由学生主持的讨论发言,最后在课程结束时由老师进行总结、归纳、评估。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与基础、临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无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提供了一条途径,为学生将来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完成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的模式转变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是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理念,临床理论课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教材内容,又要不断更新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以便传授疾病诊治的现有可获得的最佳知识,并提出疾病诊治的现有疑点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余继续学习。这种教育理念不但传授教科书及教科书之外的最新知识,还引导学生如何质疑解惑,如何获取专业最新进展,最终完成传统的“以教材、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教育模式向“以教材与参考资料并重、教师与学生互动和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并重”的启发引导式教育模式转变[2]。  2.3 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已开始采用标准化患者教学法,即运用经过培训合格后的标准化患者来训练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这是一条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的新途径。标准化患者又称为模拟患者(simulate patients),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乐于做此项工作的非医务人员及学生。经过培训能熟练掌握体检诊断的全部操作步骤、技巧和评分标准,能模拟某些临床疾病症状和体征,并熟知问诊技巧,可以给操作者评分和对操作技巧进行反馈,同时起到患者、教师和评估者的多重作用。该方法增加了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解决了见习时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诊、体检技巧进行正规训练,确立标准模式。此外,教师能够评价许多笔试不能评估的操作技能,如医患交流、体检手法等等。  2.4 临床见习向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转变 以往临床见习质量不高,学生意见颇大。近年来,笔者加强见习课的组织落实,改变带教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人人参与。如去幼儿园进行正常儿童体格检查的操作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儿童体检的方法,也对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儿童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等的计算公式及生理常数加深了记忆。在病房见习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患儿与家长,自己采集病史、查体诊断、辨证立法处方,每人书写一份规范完整的儿科住院中医病历,老师批阅后点评;还可采用周末的业余时间在病房和门诊给学生们讲解特殊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同时指导学生了解小儿的舌脉象、指纹与临床疾病的关联,通过练习使他们在语言交流、操作检查、分析判断,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书写技能等诸方面均得到提高[3]。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要激发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 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匮乏,各地中医医院中医儿科医生的“脱落率”很高,可见大力培养能安心本专业的人才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促进人顽强的追求,积极地探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在兴趣爱好这位“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热情探索而获得成功。例如:在讲授小儿厌食证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病证特征的认识,一开始就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周围的小孩出现“喂饭难”,父母拿着饭碗追在孩子后面喂饭的情景。提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再生动具体、图文并茂的讲解厌食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辨证治疗。这样教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很好,有的下课后还意犹未尽,围着老师咨询儿科学的问题[4]。  3.2 加强对学生中医基本功的训练 中医儿科学源远流长,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它不仅反映儿科学的特点,还与中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是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带教中着重突出儿科学的特点,向学生们介绍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讲述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小儿特有病证在诊疗方面与成人的差异。基础知识的把握为各种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儿科临床带教工作中,笔者还重视不断充实中医儿科学内容,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新知识、新观念及时介绍给学生。  3.3 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挑战,现代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也应不断的更新,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方法也应不断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临床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临床实习教学的需要,要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就必须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3.3.1 讨论法教学 所谓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对儿科学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在组织讨论课时,应注意:(1)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讨论的内容,拟定题目以避免讨论的无计划性;(2)讨论的规模以7~10人为宜,一个近40人的班可分成5组,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到全班发言;(3)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发言时注意观点的鲜明性,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4)适当树立讨论的对立面,使讨论步步深入;(5)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间,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6)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简要复述讨论过的观点,对争论较大尚无定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握争论的本质问题理解,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用复习思考题的方法提出[5]。  3.3.2 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找到事物的原型。带教老师在讲授时,不是平铺直叙地将现成的结论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而是把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交代清楚,向学生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运用临床上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使课堂教学临床化,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缩短或消除了书本与临床的距离,避免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弊病,例如在讲授麻疹时,将麻疹作为一个启发的原型,希望学生们通过对这一病证的学习,从中受到启示。对于现代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的中医认识和治疗,大胆地思索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让学生们有更坚定的学习中医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达到临床课教学为临床服务的目的[4]。  3.3.3 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逐渐被引入临床教学过程中,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技术基础。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开发成熟的电子课件、网上实验室等,不仅是将书本、黑板上的内容简单地搬到计算机屏幕上,而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文本、音像、快速处理及网上交流等功能的技术优势,课堂教学可做到图、文、声并茂,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可根据学生需要随机进行,起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教师可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学习,如在讲授“泄泻”时,给学生观看视听教材《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中不同证型大便的色、量、质,嗅其气味,并注意患儿有无伤津及精神烦躁萎靡。这些信息资料,加强了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形成了对小儿泄泻各种证型的感性认识,达到系统掌握的目的。但多媒体也有不足之处,仍然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取计算机之长,补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  3.3.4 病案讨论和专题讲座教学法 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学生初上临床,对临床工作不熟悉、不适应,笔者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儿科特点,开设专题讲座,包括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儿科病历书写、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儿科常用中成药、疑难病案、死亡病案讨论,医疗差错事故的分析,参加会诊等内容,使学生顺利从课堂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初步了解儿科诊疗规程,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经验,扩展视野,增强责任心。  3.3.5 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 《中医儿科学》的内容庞杂,相似病证较多,记忆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若把疾病和证候比较相似,易于混淆内容,如麻疹、风痧、奶麻、丹痧4种发疹性疾病、痄腮与发颐等,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进行讲授,则易于区分,避免混乱,利于记忆。  3.3.6 规范书写病例 以病历书写为切入点,训练临床对话,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病历书写是步入临床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只有通过各种病历书写才会动脑筋,真正懂得上级医生的意图,完整了解、掌握病情,系统掌握一个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鉴于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由病历引发的投诉多,医学生书写病历的机会在减少,所以这样能更好地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又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医学教育要重视医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互相提问。在完成问诊和体检之后,实习小组成员就采集的病例进行讨论,每人提出各自的见解,扭转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前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的不良倾向。4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临床技能在医学知识中所占的分量很重。技能考核是检验临床医学教育实效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最佳方法。由于传统考试至今仍沿用,致使它产生的弊端仍然存在,也说明临床技能考核还有待规范、统一、加强和更新,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要符合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围绕学生的理论基础牢、知识结构宽、实践能力强、处理问题准、爱患者如爱己等方面进行考试设计。考试内容不能仅考课堂上所讲内容(其中基础知识占70%,高难度的内容占30%),应有一部分是学生自学的非课堂上的内容,要培养学生自已获取知识的能力,考试方法应多样化,临床理论课的考试除笔试外,应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有无发言或参与也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通过考核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以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实际的状况,引导学生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与能力结合的方向发展。  通过上述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目前已经初获成效,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培养更多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参考文献】   [1] 石全红.神经外科进修生临床教学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31232.  [2] 杨杰,姜建东,潘雷,等.循证医学在七年制临床教学中的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258259.  [3] 盛丽先,董勤.中医儿科学推进素质教育初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3):59.  [4] 褚艾妮.中医儿科教学之我见[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5(3):119120.  [5] 黄婉英.讨论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增刊):11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