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治疗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135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10-16 浏览次数:584次
黄芪建中汤治疗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135例疗效观察作者:朱红赤,邵晓梅,郑洁 作者单位:116012 辽宁 大连,大连市儿童医院门诊 【摘要】 目的 为探讨黄芪建中汤治疗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6例直立性调节障碍的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黄芪建中汤,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予谷维素及维生素,每日3次口服,疗程8周。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82%,对照组有效率46%。结论 黄芪建中汤治疗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安全而无毒副反应,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黄芪建中汤/治疗应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头痛,儿科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直立性调节障碍(Orthostatic dysregulation,OD),又称起立性调节障碍,是儿童期的一种血管运动障碍性疾病。有人认为,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在儿科门诊并不少见。因经常晨起头晕、头痛、腹痛、乏力,常致儿童不能按时到校上课。现代医学应用升压药,如麻黄碱及植物神经功能调节药物,如谷维素或维生素类,疗效不佳。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146例并与单纯用西药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04~200801本院神经科病房及门诊收治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206例。纳入标准:(1)年龄7~15岁;(2)符合直立性调节障碍诊断标准[1];(3)根据中医四诊辨证属于气虚偏寒者[2];(4)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做脑电图、脑CT多普勒彩色脑血流图、空腹血糖、腹部B超,排除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炎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疾病。符合以上条件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46例,完成135例,其中男75例,女60例;年龄7~15岁,平均(10.7±1.5)岁;体质量25~60 kg,平均(42.6±10.8)kg;治疗前以中、重度为多;病程最长6个月;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例,癫痫1例。对照组60例全部完成,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7~13岁,平均(8.7±1.5)岁;体质量23~40 kg。平均(35.4±8.8)kg;治疗前以中、重等度为多;病程最长4个月;有癫痫病史2例,支气管哮喘1例,肾积水1例。两组上述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诊断标准及评分 主要症状即比较有特异性症状[1],共5项:A晨起头晕,起床困难;B不能持续保持直立状态;C洗澡时感觉明显不适;D不愿运动,稍事运动即感不适,呼吸急促;E晨起不适,直至中午。次要症状,即无特异性症状,其他疾病也能发生,共10项:a面色苍白;b食欲不振;c倦怠无力;d脐周痛;e头痛;f晕车;g直立试验,脉压差下降超过2 kPa(16 mm Hg);h直立后收缩压下降超2.7 kPa(21 mm Hg);i直立后心率加快>21次/min;j直立后心电图T1,T2,电压降低0.2 mV或更多。直立试验过程中,当场出现起立后恶心、呕吐、头晕,不能坚持者也视为阳性,以上各主要和次要症状以最近2个月内发生者为准。 1.1.2 确诊条件 主要症状3个以上;或者主要症状2个,次要症状1个均可确诊。 1.1.3 评分方法 根据发作频率评分,主要症状发作占2/3评3分;占1/2评2分;占1/3评1分;没有0分。次要症状有1分;没有0分。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合计,20分为高度异常;10~19分中度异常;1~9分轻度异常.在给药前与给药后第4,8周分别评价1次[1,2]。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黄芪建中汤,药用:黄芪30 g,桂枝10 g,白芍、饴糖各20 g,甘草10 g,生姜20 g,大枣6枚,组成复合汤剂。每100 mL含生药80 g。7~10岁50 mL,11~15岁75 mL,每日2次口服。头晕明显加升麻、半夏;腹痛明显加重白芍用量。对照组予谷维素10 mg,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110 mg每日3次口服,疗程8周。 1.2.1 观察项目及方法 (1)两组病例分别进行性别、年龄、体质量及是否有合并症的登记。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上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直立调节试验:两组分别于治疗前与治后第4,8周做直立调节试验,立位心电图。(3)疗效判定方法及副反应判定方法:疗程结束时积分减少10分为显效;5~9分为有效;1~4分为缓解;无变化为无效;增加1分以上为恶化。如果出现投药前没有的症状,记录其内容、程度、处置经过及与药物剂量的关系。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完成,用t检验,χ2检验。2 结果 观察组主要症状消失率:A 43.2%;B 58.3%;C 36.4%;D 50%;E 65%。次要症状消失率:a 62.7%;b 53%;c 87.5%;d 87.5%;e 67.4%;f 43%;g 41.1%;h 85.7%;i 33.3%。说明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8.2±3.3)分,治疗8周后(4.2±3.1)分(P<0.01);次要症状:治疗前(6.5±1.5)分,治疗8周后(1.9±1.4)分(P<0.01)。对照组主要症状消失率:A 28.3%;B 35.4%;C 15.5%;D 36%;E 35%。次要症状消失率:a 36.2%;b 28.9%;c 60.4%;d 15.2%;e 28.4%;f 22%;g 41.1%;h 20.7%。说明主次要症状亦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就其积分比较,主要症状改变不明显,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8.0±3.3)分,治疗8周后积分(7.5±3.2)分(P>0.05);次要症状改变明显,治疗前积分(6.3±1.3)分,治疗8周后(6.1±1.4)分(P<0.01)。 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8周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次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显效86例,有效25例,缓解12例,无效12例。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8例,缓解12例,无效20例,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讨论 直立性调节障碍,被认为系体质性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儿童青春发育期前后为高峰,因某些社会环境及学校教育各种竞争等带给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教材及有关中西医儿科论著对此论述较少,缺少系统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认为,该病主要病因与气虚升降失调有关,临床可分为脾气虚,肝气郁结,心肾不交,气血两虚型,但以脾气虚多见;中气亏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三焦气化失调,进而导致气血亏虚,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而见眩晕、乏力、倦怠及食欲差等症状。治疗上应以益气为主,黄芪建中汤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诸不足,指气血阴阳俱不足,用小建中汤,以饴糖、甘草以建中气,既内经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有桂枝、姜、枣之辛甘以宣上焦阳气,即内经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气血生于中焦,中气得健,则精气渐复;加黄芪更增补中益气之功效。用现代医学观点理解,诸不足,在临床表现最明显是疲劳感,非常倦怠无力,味觉不好食欲减退,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活力。笔者通过临床治疗及分析认为,黄芪建中汤治疗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疗效可靠,有半数病例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改善明显,可能与使收缩压升高,大脑供血充足有关。同时使倦怠、头晕等症缓解。在本研究中治疗组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且药源广价格低廉,但其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的评价应进一步规范化。【参考文献】 [1] 吴家骅.小儿直立性调节障碍[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2):121. [2] 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5版.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