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09-09-03 浏览次数:562次
作者:孙永梅 魏爱玲 作者单位:730900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特检科1 741200甘谷县人民医院特检科2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高频超声检查,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72例,并在抗炎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观察疗效,判断诊断准确率。结果:72例中65例经过抗炎治疗痊愈,误诊7例,诊断符合率为90.3%。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减少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盲目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超声诊断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临床以不规则腹痛为主要表现。以前主要靠临床症状及经验判断,目前高频超声已成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检查手段。现将我院2003~2006年经超声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72例患者声像图特征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72例患者中男45例,女27例;年龄3~12岁,平均6岁。所有患者在治疗前都经高频超声检查,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观察疗效。仪器使用Namio-10及LOGIQ-4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9~12MHz。检查时依次扫查上、中、下腹部,尤其以右下腹为重点,观察淋巴结及肠管情况,如淋巴结短轴直径>4mm判定为肿大。
结 果
72例中65例经过抗炎治疗痊愈,误诊的7例分别为阑尾炎5例、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2例,诊断符合率为90.3%。
超声图像特征:肿大的淋巴结位于右下腹46例、右中腹11例、左中腹5例、左下腹2例、右下腹及右中腹同时肿大8例,淋巴结最大27mm×9mm,最小8mm×4mm,其中23例肠间隙合并少量积液,液区深度6~23mm不等。肿大的淋巴结呈椭圆形或蚕豆状,纵横比例>2,多数成簇状分布,部分见淋巴结融合现象,部分可为单个或散在分布,内部以低回声改变为主,部分淋巴结中心髓质区回声清晰,呈稍强回声。
讨 论
因为小儿腹壁较薄,应用高频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腹腔内肿大淋巴结的多少、形态、大小、分布情况,并可观察肠蠕动及积液的情况,只要检查时仔细认真,连续、多切面扫查腹腔的每个部位,都可发现肿大的淋巴结,做出准确的诊断。但在定性诊断时也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化验等,并与阑尾炎、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淋巴瘤等相鉴别,才能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回盲部是肠系膜淋巴结聚集的主要部位,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右下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阑尾炎症较轻或后位阑尾时,高频超声亦较难发现阑尾图像,故较容易误诊为单纯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本组误诊7例中,有5例为阑尾炎。我们总结,在检查时探头在麦氏点加压后迅速抬起,观察有无压痛及反跳痛,同时需结合临床检查、化验,可减少误诊。
随着结核的抬头趋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也日益增多,声像图表现为肿大的淋巴结回声强弱不等,部分内可见液化或钙化灶,多数患者可伴有肠壁增厚、粘连、僵硬或合并有腹水,腹水量一般较肠系膜淋巴结炎和阑尾炎多。
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瘤时,肿大的淋巴结因纵横向生长失常多呈类圆形,而且多个淋巴结可聚集并融合,形态不规则,部分中心可见坏死低回声区及钙化强光斑,同时扫查腹股沟、颈部及腋下淋巴结,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简便、准确、可重复性、无损害等优点,尤其可在治疗过程中随时复查以观察疗效,大大减少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盲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 李建初.血管和浅表器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学.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381~390.
2 张文,刘芷敏,任冬元.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4: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