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幼儿急疹127例临床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09-09-02  浏览次数:583次

    作者:刘念贵,郑海霞    作者单位:266700 山东,平度市妇幼保健院

    【关键词】  婴幼儿;发热;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期发疹性热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且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为更好地认识该病,特将近几年来收治幼儿急疹病例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7例患儿均为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门诊和病房诊治患儿。

    1.2  方法  诊断参照《儿科学》第5版[1]。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  127例患儿中男65例,女62例。年龄分布如下:新生儿1例,1个月1例,2个月2例,3个月6例,4个月17例,5个月44例,6个月35例,7个月11例,8个月4例,9个月2例,10个月2例,11个月以上2例。

    2.2  发病月份  1月份1例,2月份3例,3月份6例,4月份13例,5月份24例,6月份14例,7月份5例,8月份8例,9月份23例,10月份20例,11月份9例,12月份1例。

    2.3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热退后出疹,其中98例(77.2%)为首次发热,发热患儿中体温<38.5 ℃ 13例,(3个月以下8例、4个月5例)38.5以上114例。热程3天以上6例,余均在3天以内。出疹时间距初次发热≤3天6例、4~5天121例,皮疹均为细小玫瑰色斑丘疹。合并耳后或枕后淋巴结肿大117例(92.1%),咽部充血83例(65.3%),软腭疱疹或溃疡6例(4.7%),腹泻22例,咳嗽、流涕6例,另有34例患儿出疹前哭闹明显。

    2.4  辅助检查  127例患儿中行血常规检查85例,白细胞总数增多38例、降低44例、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32例、中性粒细胞为主18例。7例行胸部正位X线片检查,4例肺纹理增多。

    3  讨论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人类疱疹病毒6型导致的婴幼儿期发疹性热病,特点是持续高热3~5天、热退疹出。本病多见于6~18个月小儿,3岁以后少见,春秋雨季发病较多,无男女性别差异[1]。本资料发现,患儿发病与性别无关,全年都有发病,但发病时间以5月份和9、10月份为高峰,在当地分别为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发病年龄均在1岁以内,且以6个月以内多见,4~6个月为发病高峰,与资料不符,考虑近年来发病年龄提前。在临床表现方面,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和皮疹,热程多数在3天以内,但出疹时间距初次发热多数在4~5天。值得注意的是本资料中有77.2%的患儿是初次发热。10.2%的患儿体温低于38.5 ℃,以3个月多见。可以考虑3个月内患儿病情不典型,发热低、热程短。耳后或枕后淋巴结肿大为常见体征,占92.1%。国外有报道人类疱疹病毒6型具有亲神经性,可引起高热惊厥,并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炎,本资料无高热惊厥患儿,考虑与病例少有关。另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者,在发热期(出皮疹前),89.5%的患儿其悬雍垂根部两侧出现溃疡[2]。但本资料仅4.7%有软腭疱疹或溃疡,但因缺乏病毒检测,无法进行比较。幼儿急疹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其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热退疹出表现,无特异实验室检查,所以相关报道少见,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易致误诊和过度治疗。笔者认为,高热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内,在春秋季节发病应考虑该病,如为初次发热并伴有耳后或枕后淋巴结肿大应高度怀疑,小于3月患儿出现发热,查体有耳后或枕后淋巴结肿大,均应考虑本病可能。

【参考文献】1 王慕逖.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8.

2 邢嬛.幼儿急疹.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1):64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