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59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25 浏览次数:396次
作者:庞媛 作者单位:110042 辽宁沈阳,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心内科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59例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CHD住院患者,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常规口服β1受体阻滞剂,心功能Ⅳ级时口服胺碘酮,出现室速、室颤时静脉应用胺碘酮注射液、钾镁液、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或配合电击复律。结果 治疗后显效33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89.8%。无效6例(10.2%) ,均死于反复室速、室颤。结论 CHD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左室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
【关键词】 冠心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冠心病是心脏骤停最常见且最重要的原因,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及时正确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VA),常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本文回顾分析2005 年1 月~2007年12 月59例CHD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我院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CHD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9例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复杂性早搏、恶性心律失常)的CHD住院患者,男43例,女16例;年龄46~85 (55±12)岁;平均病程(17.1±3.2)年。根据心电监护或长程体表心电图记录分类,按照室早Lown(1971年)分级[1],出现多源或多形性室早或连发室早(二联律、三联律)或短暂室速(<7个)或RonT室早,属于复杂性早搏。将持续性室速、室性扑动及室性颤动定义为恶性心律失常,排除洋地黄中毒。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本组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病因、心功能分级情况见表1,其中恶性心律失常19例的主要病因依次为急性心梗9例、电解质紊乱6例、心力衰竭3例、严重肺内感染1例。见表1。表1 CHD发生VA病因、心功能分级情况
1.2 方法 所有患者基本上给予ABC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心力衰竭者联合应用强心、利尿剂等,并根据合并症、感染等诱因的不同予以相应治疗,对合并心功能IV级的口服胺碘酮,短阵室速并引起严重血流力学改变者予以静脉应用胺碘酮注射液、钾镁液、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或配合电击复律。
1.3 疗效标准及结果 以VA 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VA 减少50 %以上并症状明显缓解为有效;VA 无明显减少并有明显症状或VA 进一步恶化为无效。本组转归: 显效33例,有效20例,总有效为89.8%。无效6例(10.2%),均为反复室速、室颤者,经救治无效最终死亡。
2 讨论
随着冠心病的进展,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而冠心病患者的猝死危险性大多由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循证医学已证明,β1受体阻滞剂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和总病死率,应为这些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的一级预防药物[2] 。一般而言,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都伴有不同程度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因此β1受体阻滞剂是冠心病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用药。急性心梗发生室早可能性最高,AMI早期(24~48h内),出现的原因与急性心肌缺血、缺氧、心电不稳定有关或属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后期(48h后),出现的原因与梗死部位损伤电流、折返机制或触发活动有关[1]。心力衰竭时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引起室壁张力增加及心肌细胞过度伸展,从而导致细胞膜张力异常,诱发细胞去极化,触发心律失常。因此,慢性心衰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还与神经体液活性有关,循环中的儿茶酚胺类等物质可直接引发心律失常。而左室肥厚是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3]。
本组59例患者中,有41例应用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后疗效满意,均达到VA 消失或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其中有3例多源室早的患者联合应用美西律;有9例急性心梗发生室速、室颤,经电击复律、静推胺碘酮注射液后持续静脉滴胺碘酮注射液(24~48h),5例显效;有6例合并心功能IV级患者口服胺碘酮,疗效满意,此组患者多合并贫血,在治疗的心衰的同时给予纠正贫血,在心功能改善后可逐渐停用胺碘酮,其中1例经22次除颤后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有9例合并低血钾,在持续补充钾镁液3~6天(在缺血、缺氧状态下,低血钾不易纠正),取得满意效果,其中2例在血钾3.6mmol/L左右时静滴胺碘酮注射液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而改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笔者认为有效控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多因素控制的结果,但对于反复发生室速、室颤者应首选植入心脏除颤复律器(ICD)。
【参考文献】
1 张文武.急诊内科学-心律失常急诊.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01-902;1019.
2 胡大一,马长生. 心脏病学实践2006 -规范化治疗. 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6,443.
3 Feig DI ,Kang DH ,Nakagawa T,et al . Uric acid and Hypertension. Curr Hypertens Rep ,2006 ,8 (2) :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