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尺桡骨下段骨折背向移位的手法整复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681次
作者:吴香忠
【摘要】 采用综合手法整复结合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下段骨折背向移位62例,首先用拔伸牵引、旋转、分骨手法纠正侧方移位,然后行折顶手法纠正背侧移位,最后夹板外固定。结果达解剖复位40例,近解剖复位18例,功能复位4例。方法简单,复位后稳定性好,成功率高,经济实用。
【关键词】 尺桡骨下段双骨折;移位;手法整复;外固定
自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旋转、分骨、折顶综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下段骨折背向移位6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4例;年龄3~15岁,平均10岁;均为闭合性骨折,伤后就诊时间30 min~5 d,无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及血管神经损伤;X线片表现为尺桡骨远端双骨折,为短斜形,旋转重叠移位。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整复
复位在局部血肿内麻醉或不麻醉下进行。患者平卧治疗床上或坐位,患肢肩关节外展60°~90°,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内掌心向下,以使患肢肌肉充分放松。一助手握持患肢前臂上端,术者双手握持患肢远折端,对抗充分牵引3~5 min,边牵引边采用分骨手法。然后按骨折端旋转移位方向作旋转手法整复背向移位,同时术者双手拇指置骨折远端用力向掌侧按压,余指置于近骨折端同时用力向背侧提拉以纠正上下方移位,再行挤按手法纠正侧方移位,骨折复位满意后进行固定。
2.2 夹板固定
前臂背侧、掌侧、尺侧三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固定时在远折端的桡侧、背侧各放置一棉花平垫,
急、病程短、无明显虚寒之象者,均可应用。
本病急性期不可早用补益之品,如用参、芪等可壅滞气机,留邪难除。临床证明,此类药早期使用,可增强炎症反应,加重病理改变,延长病程,有时致血尿迁延难消。同时,若病稍久,则加活血化瘀之品,因水湿阻滞,阻碍气机,气滞不畅,血脉瘀凝,后期常为镜下血尿经久不消,此时在清解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法,选药以既能活血又能止血之品为佳,常用三七粉、琥珀粉、生地龙等。总之,本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清为主,补不宜早,病久活瘀”,方可取效。
3病案举例
患儿王某,男,8岁,因眼睑、下肢浮肿3 d,于1998年10月就诊。患儿病前1周曾出现发热、咳嗽、咽痛,随之眼睑、颜面、双下肢轻度浮肿。就诊时见:眼睑、颜面、双下肢轻度浮肿,按之凹陷,随手而起,尿少、低热、偶咳、咽红赤、喉核肿大、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测BP 14/10 kPa(105/75 mmHg)。查体:心肺听诊(-),腹软,腹水征(-)。尿检:PRO(++),BLD(+++),RBC(++),WBC(+);血沉:32 mm/h;ASO<500 U。中医诊断:水肿(风水型);西医诊断:急性肾炎。治法:宣肺利水、解毒清热。方药:木贼 10 g、连翘20 g、紫草10 g、贯众10 g、鱼腥草15 g、白花蛇舌草15 g、仙鹤草15 g、金银花15 g、车前草15 g、夏枯草15 g、白茅根15 g、土茯苓20 g、玉米须6 g。上药服5副,水肿渐消,尿检明显好转,PRO(-),BLD(++),RBC 10~15/高倍镜,血压正常。仍以上方为主去夏枯草,加赤芍10 g,服药2周。尿检2次正常,病告痊愈。尺侧夹板超腕关节达第5掌指关节处。夹板固定后前臂中立位置于带柱中立位托板上,防止前臂旋转引起移位,屈肘90°,三角巾悬吊前臂于胸前。鼓励患者从即时起开始进行握拳、伸指功能锻练。
3 治疗结果
本组一次性复位成功者53例,二次复位成功者9例。达解剖复位40例,近解剖复位18例,功能复位4例(对位对线2/3以上,力线好)。骨折愈合时间3~5周。经5月~4年随访,患肢外观无畸形,前臂旋转活动和腕关节活动均正常。
4 讨论
前臂双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若对位不佳、有旋转、成角畸形,或因骨膜间损伤严重或整复手法粗暴,使骨膜间血肿肌化形成骨桥,前臂的旋转将受影响,因此必须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
儿童尺桡骨下段双骨折背向移位,多因儿童玩耍不慎从高处落下跌伤,跌伤时由于手腕多处于伸直背伸位着地,在跌倒时伴随身体重心逐渐降低,各种应力集中于尺桡骨下段,造成尺桡骨下段骨折。由于尺桡骨远折端的背侧骨皮质挤压断端,使骨折呈短斜形、锯齿形。同时肘关节保护性屈曲及身体前移运动的残余扭转暴力致近折端尺偏外(后)旋,远折端相应向桡偏内(前)旋,形成背向移位。前臂的肌肉可分为屈肌、伸肌、旋后肌及旋前肌组。前二组肌肉的牵拉力致骨折后骨折端发生重叠移位,后二组肌肉的牵拉力是导致骨折端发生旋转移位的重要因素。
由于尺桡骨双骨折的骨折线经常不在同一水平,骨折端移位又没有一定的规律,给手法整复带来一定的困难。纠正儿童尺桡骨骨折轴向对位对线和旋轴对位是复位的重要目的。在牵引下利用旋转手法可使难以控制的旋转移位得到纠正,同时可以松解断端软组织嵌插,再配合分骨手法,使骨间膜牵张力得到恢复。骨间膜牵动尺桡骨间嵴,相互对峙,迫使骨折端回到原来解剖位置。再行折顶手法使骨折得到整复。前臂中立位时,两骨的骨干几乎平行,骨间隙最大,骨间膜上下一致,两骨干此时最稳定,复位后前臂固定要保持中立位。旋转、分骨、折顶手法操作性强,复位成功率高,在基层医院无法开展手术及减轻病人经济负担的前提下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复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