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预防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10-17 浏览次数:392次
作者:王英,赵婷 作者单位:830002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建工医院心内科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盐酸胺碘酮预防心肌梗死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共选入49例,加用盐酸胺碘酮0.2 g,3次/d口服5天,减量至0.2 g,2次/d口服3天,减量至0.2g,1次/d口服。对照组47例,观察6周。在试验开始和6周末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分别为79.59%和61.7%,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盐酸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作用,能预防室速、室颤、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猝死率。
【关键词】 盐酸胺碘酮,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死亡率高,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是猝死和心力衰竭,而猝死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盐酸胺碘酮具有抗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作用,临床应用可控制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危险。我们观察了使用盐酸胺碘酮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变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2~2007年就住于我院的心肌梗死患者96例,年龄40~82岁,其中男56例,女40例,其中频发室性早搏81例,持续性室速、阵发性室速15例。
1.2 研究方法 采用单盲法,96例患者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以及硝酸酯类制剂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男29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4±14.3)岁;对照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1±13.7)岁。两组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及常规用药无明显差别,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试验前及服药6周末分别监测动态心电图,观察对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自身用药前后对照下列标准:(1)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减少≥85%;(2)室性早搏减少≥70%;(3)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6周后,治疗组49例患者39例达标,10例未达标,有效率79.59%;对照组47例患者29例达标,18例未达标,有效率61.7%。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3 讨论
心肌梗死时大量心肌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处于电不稳定状态,丧失正常电生理活性,同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心律失常。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发生,尤其以室性心律失常居多,发生率可达60%以上。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患者的猝死密切相关。盐酸胺碘酮是一种多因素作用的药物,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兼有Ⅰ类、Ⅳ类药物特性,它阻滞钾通道,降低心肌兴奋性,防止相关的折返;同时它有阻滞快钠通道及慢钙通道的作用,对于所有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房扑、预激合并心动过速等)均有效[1]。同时具有抗缺血作用,改善心肌灌注,可使心肌不同区间的细胞活动趋于均匀,同时使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内更为均匀分布,从而减少氧耗、增加供氧、降低致心律失常的危险[2],因此尤其适用于冠心病患者。盐酸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效地控制了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临床试验表明可以减少13%的总死亡率[3]。而且其负性肌力作用较轻,致心律失常作用相对低。总之,盐酸胺碘酮在心肌梗死后可有效预防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猝死率。
【参考文献】
1 蒋文平.胺碘酮的临床应用.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5):289-290.
2 吴伟力.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心功能的影响.心血管病学进展,2001,22(4):202-205.
3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