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其他》

热烈庆祝《中华内科杂志》创刊60周年

发表时间:2014-09-19  浏览次数:892次

在卫生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部门的坚强领导下,《中华内科杂志》于1953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通过广大读者、作者和编者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创刊ω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喜庆日子!面对当前的一派大好局面,我刊一步一个台阶,杂志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不但在组稿、选稿和编辑出版质量方面日益提高,在历次国内期刊评比中名列前茅,成为名副其实的核心期刊;同时也是我国各图书馆和各有关机构对外进行宣传和交换的热门期刊之一。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首往事,不禁令人感慨万千!本刊创刊伊始,正值新中国建国初期,诸事百废待兴,困难坎坷自不待言;政治运动也是一个接一个,每次几乎都会波及到我们这个“上层建筑”,杂志办办停停,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一停就是10年,造成读书荒、人才荒等诸多恶果,学术界的交流基本中断,临床诊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受到严重影响。粉碎“四人帮”后,大家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在一片欢呼声中,我刊亦大力着手复刊。党的十一属三中全会在思想路线上进行了拨乱反正,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改革开放更犹如春风送暖,孕育着勃勃生机。我刊也走上了康庄大道,并且很快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最能体现刊物价值的,是要获得广大读者的关爱、支持和信赖。按照办刊宗旨,我刊为内科领域高级学术期刊,主要面向县级医院以上的高、中级内科工作者,他们自然构成了我刊读者的主体。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⒛世纪ω年代医学会进行的期刊发行情况调查中,却发现有不少乡镇医院甚至卫生院订户,问他们能看得懂、用得上么?他们的回答是:看是看不太懂,能用得上的就更少了;但读过之后可以增长见识,开阔思路;出于对病人负责,在尽可能准确评估的基础上,没条件诊治的可以及时转诊,以免贻误病情。这段意味深长的话使我们备受感动,至今仍铭记于心。由于订购量庞大,有一时期只能限量发行,最高每期发行量不得超过⒛万册。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纸张、印刷等有因难。为此,有些读者曾发函编辑室(1984年起改称编辑部),要求协助续订;我们责无旁贷,再困难也要想方设法,尽量满足读者的需要。

我刊的作者队伍庞大、涵盖面广。他们医术精湛、素质高,其所撰写的论文大多代表着我国内科学界最高发展水平。更为可贵的是,在当前众多期刊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他们仍把我刊做为投眚稿件的首选。大量来稿充分拓宽了我刊挑选更为优质论文的余地。值得一提的是,我刊的稿酬相对来说并不算高。曾有一段时间,随着当时社会形势改变,医学会深陷经济困境,我刊当然亦不能幸免。提高定价会损害读者的利益,只好暂免稿费,仅给作者寄送1~2本稿纸以表酬谢。这一闻所未闻的举措,并未听到一人有抱怨之声,也丝毫未影响作者投稿的积极性,这反映出广大作者对我刊是何等的信任和由衷的支持!由于来稿量大,杂志容量有限,即便增加篇幅(最高曾增至每期%面),仍如杯水车薪。记得20世纪9O年代,编委会曾讨论是否改为半月刊或出增刊,甚至要求积极筹办英文刊,终因各种条件所限而作罢。为避免稿件长期积压丧失论文的时效性,只好割爱及时退还给作者。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这些问题终将会获得圆满解决。

要办好杂志,离不开审者和编者。我刊从创刊准备阶段,就酝酿组建编委会,由在京著名内科学家谭壮、吴朝仁、张孝骞、邓家栋、钟惠澜、陶寿琪等教授组成筹备组,办公地`点暂设在东单三条一间小平房,聘请1~2人作为编辑干事,负责稿件登记及收发等事宜。不久,翁心植教授等也参加进来,边筹备边工作。所有编委均是兼职的,在京编委还要担负具体的编辑工作,从征稿、组稿、审阅、退修、编辑加工到发排、校对,事无巨细,皆要亲自动手,而且完全是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进行。实在忙不过来则另请一些专家学者协助,如马万森、文士域、冯应琨等,称为“非专职编辑”。直至1956年中华医学会办公大楼落成,编辑部迁入新址,并陆续从医学院校分配来一些应届毕业生从事专职编辑,编委们才逐渐从具体工作中摆脱出来,专注于稿件的审核。内科学涉及面广,即便稿件的取舍经过编委集体审核,有时涉及该专业者也仅只1~2人,决断难免会有偏差。编委会经慎重考虑,多次讨论,决定成立内科各专业编审组,每组5~10人不等,由在京编委任正副组长,稿件的最终取舍均经编审组集体讨论决定;每期稿件再由总编或副总编签发,以尽量保障稿件取舍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编委审稿长期以来均是义务性的,只是近年来才有一些微薄的酬劳。尽管如此,编委们的工作热情依然高涨,有的编委甚至带病参加有些杂志活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然,编辑部的专职工作人员也很努力,他们深入细致的工作和花费的大量心血,深深赢得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充分信任和高度赞许。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间已度过了60个春秋。60年来,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一路走来,虽然也遭遇一些波折,但却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而且取得了长足进展。这一切应归功于那些含辛茹苦、奋而忘我的广大读者、作者和编者,尤其是老一辈先行者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实事求是的作风,为我们树立了极其鲜活生动的榜样,值此ω周年庆典之际,特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我们也深知杂志工作虽然有所成绩,但对照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及广大读者的厚望,还有着不小的距离。我们的信念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不断提高我国内科学的总体水平,在国际上赢得和我国相适应的崇高地位。让我们携起手来,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进。红日已经冉冉升起,绚丽辉煌的愿景就在前头!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