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0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26 浏览次数:359次
作者:许庆波,陈杰山,叶海鹏,梁岩,蒋学军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目的 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在我院行经桡动脉途径(TRI组,102例)及股动脉途径(TFI组,83例)介入治疗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RI组的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率(血流TIMI3级)分别为99.0%、98.0%,TFI组则分别为100.0%、9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管开通时间、总手术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RI组的住院时间和平均费用明显低于TFI组(P<0.01或0.05)。排尿困难、坐骨神经痛并发症的发生率以TRI组为低(P<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AMI介入治疗成功率与经股动脉途径相近,因卧床引起的并发症明显减少,可作为AMI急诊介入治疗的常规方法之一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桡动脉;股动脉
2005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我院对185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途径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现就其经此两途径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作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5例患者均为经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血清酶学等临床依据确诊AMI的住院病例,发病时间在12h以内,或发病12~24h仍有胸痛者。其中男162例,年龄39~82(65.6±8.6)岁;女23例,年龄52~71(62.6±4.8)岁。所有病例中,合并高脂血症13例,糖尿病12例,高血压病9例,有吸烟史者23例,合并两种以上危险因素者13例。按手术途径分经桡动脉途径(TRI)组、经股动脉途径(TFI)组。入选病例均排除心源性休克、严重肾功能不全,入选TRI组还需要Allens试验阳性。两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发病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TRI组:以改良Seldinger法穿刺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6F桡动脉鞘管,鞘管内注入维拉帕米5 mg或硝酸甘油200 μg,静脉注入肝素钠3000 U;行PCI时再静脉注入肝素钠6 000~7 000U,其后每小时加3 000U。术中导丝用0.035#超滑导丝,球囊、支架为常用型号。术后即拔除鞘管、加压包扎,右手腕取上抬位制动3~6h,不强制卧床休息。TFI组:按常规穿刺右或左股动脉后置入6F股动脉鞘管,常规应用肝素,加压包扎8 h,平卧12 h。比较两组建立通路的时间和总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情况。
1.3 结果
TRI组的支架总数为112条,TFI组为97条。TRI组的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率(血流TIMI3级)分别为99.0% (101/102)、98.0%(100/102),TFI组则分别为100.0% (83/83)、98.8%(82/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I组失败的个案中,因主动脉扩张而无法把指引导管送达冠脉开口,改经股动脉途径成功。两组的血管开通时间、总手术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RI组的住院时间和平均费用明显低于TFI组(P<0.01或0.05)。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再梗死发生。两组的并发症有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迷走神经反射、排尿困难 坐骨神经痛等,其中排尿困难、坐骨神经痛的发生率以TFI组为高(P<0.01)。两组血管开通时间、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与TFI组比较:*P<0.05,**P<0.01,其余P>0.05。两组的并发症情况比较与TFI组比较:*P<0.01,其余P>0.05。
2 讨论
通过介入治疗及早开通闭塞血管可有效限制坏死心肌、激活钝抑心肌,是AMI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手术径路通常为股动脉途径,由于股动脉内径较大,不易痉挛,穿刺、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操作比较方便,临床应用有明显的方便性和易操作性;但由于股动脉解剖部位较深,周围血管、神经多,穿刺时易损伤周围血管、神经,术后穿刺口局部压迫时易发生严重迷走神经反射性缓慢心率或低血压等并发症,术后动脉鞘管须延迟2~3 h拔除,且需严格平卧12~24 h,而造成大部分患者的不适和不接受,患者也常因长时间卧床而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1],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临床上经二维超声发现,成年男性的桡动脉直径平均为(2.69±0.40) mm,成年女性为(2.43±0.38) mm[2],这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提供了科学可行的依据。近年来,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逐渐在临床上采用而且兴起,其临床效果亦证明与股动脉途径相同。我院2005年起,开始把经桡动脉途径行AMI的急诊介入治疗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从本组的临床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TRI与TFI两组的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总手术时间、血管开通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由于桡动脉表浅,容易穿刺,止血方便,术后患者活动不限制,不影响抗凝或溶栓药物的使用等优点[3],而且由于经桡动脉途径技术的开展,避免了临床上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压迫局部时发生严重迷走神经反射性缓慢心率或低血压、心衰、坐骨神经痛等并发症,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和患者普遍的接受,对AMI的急诊介入治疗方法起到技术补充作用。
部分临床工作者对经桡动脉途径的应用有顾虑,主要是易出现血管痉挛、动脉硬化、血管畸形、主动脉扩张、心腔增大往往造成指引导管无法顺利到位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血管痉挛与患者的精神紧张、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等有关,适当的镇静和注意血流动力学稳定可有效避免痉挛的出现。同时,指引导管选择是很关键的,在造影时发现主动脉扩张、心腔增大时,要选择适当的指引导管(如XB系列、EBU系列、AL系列等),而且适合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血管的血栓多为红血栓或红血栓向白血栓过度的血栓,导丝相对较容易通过,对指引导管的支撑力要求不是很高,如进支架时有困难,可用第二根导丝以加强锚着力。
综上所述,经桡动脉途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常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韩雅玲,荆全民.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断与治疗冠心病的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4, 24(1):56.
[2] Yoo B S, Yoon J, Ko J Y, et al. Anatomical consideration of the radial artery for transradial conronary procedures:arterial diameter,branching anomaly and vesseltortuosity[J]. Int J Cardiol, 2005,101:421427.
[3] Yakubov S J,George B S.Brachial and radial approach to coronary intervention//Freed M Grines C,Safian RD,ed.The new Manual of Intervention Cadiology[M]. Birmingham Michigan:Physician’s Press, 1996: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