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床尿液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814次
人体在代谢过程中大部分代谢产物是通过肾脏以尿液形式排出体外。在临床检验中尿液检验是受检者比较容易接受的无伤害的检查方法,同时尿液也是最容易获得的检验标本。其组成的变化和成分不仅能反映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而且很多全身性疾病均可以引起尿液成分的改变。尿液检验不仅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的首选项目,同时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诊病手段。但是,尿液检验普遍存在样本留取难以标准化,患者留取标本比较随意,不够规范化。无论是对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检验人员、医师、护士都不强调留取标本的注意事项和采集要点,尿液常混有粪便、精液、前列腺液等,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给临床检验带来一定困难[1-2]。此外,即使使用最先进的全自动尿液分析仪进行检测,也不能对尿液的有形成分进行完整有效的检测,检测时还会受到药物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为了保证尿检结果的准确性必需要加强尿液常规检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
1分析前质量控制
1.1普及质控知识:在检验科质量控制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分析前质量控制,这一阶段是检验科工作人员所不能控制的[3]。因此,合格的检验人员要深入临床与医师和护士沟通,讲解影响尿液标本检验的各种因素,以及正确的样本采集方法。让医护人员了解标准化操作可以大大减少分析前错误[4],能够采集合格的检验标本是检验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
1.2尿液标本的采集
1.2.1患者准备:在留尿前应由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化验单,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检验项目和日期。住院患者应写清床号、住院号和留取标本时间。患者留取标本前避免大量饮水和剧烈运动,防止尿液分析时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一次性留取至少12 ml的中段尿,不能从便池或尿布中取尿,同时要注意外阴及尿道口需保持清洁避免粪便、经血、分泌物、精液、前列腺液等混入。尿液标本污染,是造成分析前差错的最主要原因[5]。
1.2.2留取尿液标本的容器:要保证一次性、清洁干燥、无污染,易于标本的留取。容量不低于50 ml,防止标本溢出造成环境污染,并将患者化验单信息联条码贴于尿杯上防止差错发生。
1.2.3标本采集时间与送检:根据患者检查的目的可采集晨尿、餐后尿、随机尿和计时尿。随机尿适用于门诊、急诊患者的检查,一般不受时间约束。晨尿是住院患者留取尿液的主要方法,取晨起中段尿至少12 ml于尿杯中,30 min内与检验申请单一起送检,最长不得超过2 h。长时间放置的尿液标本某些化学成分或有型成分会分解破坏。例如尿液中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葡萄糖和蛋白质的分解,新鲜尿液中酮体主要形式是乙酰乙酸,久置会导致其含量下降,而丙酮和β-羟丁酸浓度逐渐升高[6]。细菌会使尿液中亚硝酸盐呈阳性,而亚硝酸盐又导致胆红素假阴性反应[7]。所以尿液标本留取后应尽快在规定时间内送检,实验室也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检测,减少分析误差。若尿液标本遇特殊情况不能检测,放置4℃冰箱保存,但不超过6 h。有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室温放置或4℃冰箱内保存尿液标本超过6 h,皆可对尿液标本的部分结果造成影响 [8]。
1.3建立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检验科工作人员在接收尿液标本时,必须严格检查标本及容器是否符合要求。医生填写的检验申请单与送检标本是否一致,从留尿到送检时间是否时间太长,标本有无污染。如果标本不符合检验要求,及时与临床医生或患者沟通,拒检并要求重新采集标本。特殊患者不能达到要求时,需要在检验报告单上注明接收样本时的情况,并同时做好拒检登记。
1.4药物因素的影响及干扰:影响临床尿液检验的因素很多,除饮食、环境、温度、标本采集外,药物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临床上最常见的尿液分析仪测定假阴性的原因是干化学试纸条受药物等化学因素的影响[9]。如临床常用的维生素C存在于尿液中时,可使干化学检测中尿糖、尿蛋白、隐血及酮体等呈假阴性,另据报道[10-11],抗生素类药物中青霉素静脉滴注5 h内,尿干化学测定,尿蛋白测定出现假阴性。因此,静脉滴注青霉素最好5~6 h后再做尿液检查。磺胺类药物能抑制肠内细菌繁殖,使尿中的尿胆素不能还原为尿胆原,尿胆原检测出现混浊,无法得出正确结果。另外大剂量的先锋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可使干化学法产生假阴性结果。在检测长期使用降糖药物(胰岛素),抗甲状腺药物(丙基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的患者的尿液时,更应注意尿液检测结果,做出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临床尿液常规检测时,最好停药,遇到特殊患者要尽量避开血药浓度高峰期采集标本,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的影响,减少分析误差。
2分析中质量控制
2.1仪器与材料:仪器应安装在清洁、通风、干燥,平稳,且远离热源和电磁辐射的环境中。
每次开机使用前要用仪器配套的校准条校正,校准通过后方可使用仪器进行检测。尿液干化学试纸条需与仪器配套使用,试纸放在0~30℃的干燥处保存,不可存放于冰箱中,避免阳光直射、摇晃和震动。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前将试纸条恢复室温,使用过程中禁止用手触摸检测模块,试纸条取出后尽快使用,用后盖紧瓶盖保证密封良好,防止试纸条受潮、污染失效。
检测样本的同时做好室内质控,质控物最好使正常和异常的两种测量值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正常”变为“异常”或“异常”变“正常”,说明室内质控失控要及时查找失控原因。质控品检测前要放置恢复室温30 min方可检测。在工作中要注意质控品的有效期,禁止使用过期的质控品。每日工作结束后要对仪器进行细致的清洁和保养,并且定期请仪器厂家的工程人员进行维护保养,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和准确检测。
2.2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做好临床尿液检验工作,首先要求检验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检验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是提高检验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检验人员在上岗前虽然历经了几年的系统化专业学习,但参加实际的检验工作后,会遇到很多问题,经过必要岗前培训和考核,使其不但会正确的操作,并能分析结果和干扰因素。合格的检验人员要掌握实验室所使用仪器的检测原理、性能、灵敏度、运转情况和报警信息的含义和处理办法,掌握各种实验项目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对于临床某些药物和其他因素对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有深入的了解;具有过硬的显微镜检技术,不能只看仪器检测结果而放弃镜检,对于工作中出现异常标本和结果能够及时与临床医生或患者沟通了解情况,把好检验结果质量关。增强质控意识,通过在不断地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过程中丰富临床经验,积累知识,提高和更新专业水平,更好为临床患者服务。
2.3检测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尿液沉渣仪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普及,但是目前不管多么先进的血、尿常规分析仪都不能完全取代细胞形态学的显微镜检查,只能起过筛作用[12]。
2.3.1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在应用中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结果可靠,在许多国家已经把它作为常规方法在临床检验中广为应用[13]。在临床对泌尿系疾病可做出快速检测,对尿潴留患者的尿液因储存时间过长,白细胞被破坏,而显微镜检查看不到本有的白细胞,通过干化学检测中性粒细胞酯酶而检测出应有的中性粒细胞[14]。但干化学是半定量分析,检测原理具有局限性,特异性不强,比如白细胞模块只对中性粒细胞敏感,而对尿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无反应,在肾移植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或肾病科其他疾病,尿中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时,检测结果会出现假阴性。又如隐血模块既可检测完整的红细胞,又可检测游离的血红蛋白,同时尿中的肌红蛋白也呈阳性反应。而且试纸条也不能检出精子、滴虫、上皮细胞、结晶和管型等[15]。因此,自动分析仪也不能取代涂片镜检,尤其是管型、红细胞、脓细胞、结晶等会漏检或不正确,所以说不能完全依赖尿液分析仪,必须结合镜检,才能纠正分析仪不能检出的结果,为临床提供正确报告,故镜检在尿液检查中是十分重要的[16]。
2.3.2尿沉渣分析仪采用流式细胞学原理:检测快速易于质量控制和标准化,具有手工操作无法比拟的准确精度,可以弥补干化学的许多缺陷,还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研究信息。据相关报道[17]新型的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UF-100因所具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而成为尿沉渣检查筛选的首选工具。但是沉渣仪不能检出滴虫、胱氨酸、脂肪滴或某些药物结晶等,大量细菌和酵母菌会干扰计数,对影红细胞容易漏诊,相对于尿沉渣显微镜检测管型的假阳性率高达29.08%[18],尤其对病理性管型不能明确分类[19],而病理性管型的分类在肾脏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沉渣仪对脓尿、肉眼血尿、含有高浓度碎屑和黏液丝的标本分析值不很准确,仍存在假阴性、假阳性等不足。孟静[20]等报道,有5%的急性尿路感染病例尿检出现上皮细胞高于正常范围情况,经过离心镜检与仪器显示结果不一致,可见大量白细胞,未见或少见上皮细胞,是由于仪器把尿液中体积较大的吞噬细胞或重叠聚集的白细胞团误认为上皮细胞。所以尿沉渣仪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显微镜检查,检验人员对尿沉渣镜检局限性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发生差错。
2.4建立和保存实验记录:包括标本的验收、不合格标本的处理、临床实验操作手册、室内质控和失控分析、室间质评及分析、仪器的维护保养与维修、检验结果的登记、检验报告的送达与临床接收等在内建立一整套详细、完整的资料体系,利于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分析、查找原因。
3分析后质量控制
3.1检验结果的审核:检验人员要认真对检测结果进行审核,并由高年资(医)技师复审后签发报告。除审核患者的一般资料外,对检测结果与临床病情是否相符要能做出分析判断,避免漏项及矛盾结果,发现问题要及时查找原因;对异常结果要进行重点分析,必要时进行复检。对已复检的结果要在报告单上加以注明,使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的检查情况并做出准确诊断。
3.2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实验室检验人员要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和联系,通过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来了解自己的工作质量和临床的需求,便于临床开展新项目、新方法。同时让医护人员了解实验原理、检测方法、标本的采集要求,选择在最佳时间采集标本及合理地选择检测项目,让医生、护士和检验人员共同努力全面实施质量控制,通过互相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临床尿液常规的全程质量控制是提高检测质量的根本保证。不论哪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被忽视,都可能使检验结果不准确,使检验质量降低。只有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规范操作程序,确保分析前、中、后三个重要环节,才能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检验数据。
4参考文献
[1]朱忠勇.尿分析进展[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1):19.
[2]陈月仙,张晋英.尿液检验的质量管理[J].中华临床医药,2003,10(4):99.
[3]张豫湘.住院患者尿常规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7):108.
[4]Alsina MJ,Alvarez V,Barba N,et al.Preanalytical quality control program-an overview of results(2001-2005summary)[J].Clin Chem Lab Med,2008,46(6):849.
[5]曹璞.浅谈尿液分析前质量控制[J].吉林医学,2010,31(30):5469.
[6]蔡瑜,温和.浅谈尿液分析的影响因素[J].安徽医药,2011,15(11):1439.
[7]肖向东.尿液常规分析的全面质量控制浅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6):221.
[8]袁慧,吴小慧,贺建勋.不同放置条件下放置时间对临床尿液样本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8.
[9]杨惠元.尿液检验中尿镜检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7):888.
[10]潘黎,秦良谊.药物对尿液常规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7):130.
[11]谭太昌.干化学法尿液分析假阴性误差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1):1664.
[12]徐云峰,刘松坚.临床检验需重视显微镜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1):1022.
[13]Kersten MJ,Evers LM,Dellemijn PL,et al.Elev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 soluble CD27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meningeal locaization of lymphoid malignancies[J].Blood,1996,87(5):1985.
[14]韩小磊.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的使用及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3):2909.
[15]丛玉隆,马骏龙.尿液干化学分析与显微镜检查[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1997,20(3):135.
[16]O′ Leary TJ.Flow cytometry in diagnostic cytology[J].Diagn Cytopathol,1998,18 (1):41.
[17]Seth P,Ahuja GK,Bhanu NV,et al.Evaluation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rapid Diagnosis of clinicaiiy suspected tuberculous meningitis[J].Tuber Lung Dis,2010,77(4):353.
[18]刘冬梅,汤春美.UF-50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联合检测尿中管型的意义[J].吉林医学,2011,32(25):5309.
[19]曹丽.尿沉渣分析仪与尿干化学仪的分析及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43.
[20]孟静,周觅,王慧.尿沉渣UF-100检查中鉴别女性尿路感染与尿液污染指标参数的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