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血吸虫肝病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2-12-13 浏览次数:1193次
作者 作者单位
舒敏 四川省彭山县人民医院功能科 四川 彭县 620860
汪萍 四川省彭山县人民医院功能科 四川 彭县 62086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血吸虫病患者共192例,其中男98例,女94 例,年龄60~82岁,病程至少20年以上,均有明确疫水接触史,在70年代普查中,经当地血吸虫病防治医院确诊并进行过不同程度治疗,其中15例在腹部手术中均经病理证实肠道有血吸虫卵沉着。
1.2 方法:使用百胜AU-530、百胜魅力15型黑白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Hz,空腹8~12h。患者采取平卧位,按超声常规检查方法检查肝脏、胆囊、脾脏,并详细观察记录肝实质及血管变化。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血吸虫病肝病的典型病例151例,其中11 例伴门静脉扩张、腹水和脾脏肿大;不典型病例41例,均不伴有门静脉扩张。
2.1 典型病例声像图:早期肝脏正常或轻度肿大,晚期肝脏左叶长大明显,右叶萎缩,左外叶失去锐角面变钝,包膜欠光滑,凹凸不平,肝脏实质回声增菬,颗粒变粗大,分布不均匀,肝切面见不规则的呈纤维强光带分隔,整个肝脏呈网络状或鳞片状。早期肝脏静脉显示良好,多为正常;晚期肝静脉显示较差,肝静脉变细,门静脉管壁回声多增强。早期门静脉内径正常或稍扩张,晚期门静脉主干扩张,矢状部右移,常合并脾大、脾静脉增粗及腹水等肝硬化表现。2例合并肝癌。
2.2 非典型声像图:肝脏正常或轻度肿大,包膜较光滑,肝实质回声呈密集的中等或较大的强光点或光斑,颗粒变粗大,分布欠均匀,肝内血管显示清楚,门静脉测值正常,但管壁回声稍增强。
3 讨论
3.1 血吸虫肝病形成的原因及其声像图特征
3.1.1 典型血吸虫病:在急性期未积极治疗或反复多次感染,肝内虫卵为断沉着而演变为慢性增殖病史。肝脏因吸收虫卵,结节钙化,小叶间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伴以小肝管增生的炎性细胞浸润,可使肝脏变硬缩小,导致血吸虫病性肝硬化,表面高低不平,由浅沟划成无数直径约为3~5cm的不规则分区,形成突起结节,与门脉性肝硬化时的细小颗粒不同。故超声多能够明确诊断。声像图上表现为:①肝脏肿大、缩小或不规则;②肝表面稍不平整,常由突起的结节所引起的锯齿状或凹凸高低不分;③肝脏内部常因沿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分布的结缔组织增生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形状的声像图变化:①鳞片状回声增强;②网格状回声增强;③粗网状的高回声;④门静脉管壁增厚;⑤大量腹水。
3.1.2 非典型肝病:患者病变以炎性渗出和虫卵沉着所引起的急性虫卵结节为主。在肝脏表面和切面上均可见有粟粒大至黄豆大的虫卵结节,肝窦扩张充血,肝组织水肿,汇管区以嗜酸性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并常有肝细胞的小灶性坏死。声像图上表现为:①肝脏常有轻度肿大,各径线测值轻度增大;②肝脏轮廓线明显,一般尚较整齐;③肝脏内部回声稍增高、增密、分布不均匀;有时可有呈散在分布、边界模糊的低回声小区;④脾脏径线增大,或可在肋下探及。故超声大多数能够辨认。
3.2 超声对于血吸虫肝病的诊断价值及其注意事项:B超对血吸虫肝病有着特征性表现,典型者均能直接辨认,非典型者结合其患者病史也大多能肯定。但是尽管超声对血吸虫肝病变有较大诊断价值,但仍注意当典型的肝病患者肝脏呈网状时,易误诊为结节性肝癌,而当门静脉周围纤维组织大量增生时,管壁明显增厚,在声像图上形成粗大条索状强回声,有时在条索状强回声后方可产生一个低回声,也易误诊为肝癌,在超声检查时应特别注意鉴别。
超声检查对血吸虫肝病患者来说操作简便、经济、无痛苦,而且特异性高,同时可作为了解血吸虫肝病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的一种常规随访方式,故超声对于作为血吸虫流行地区一种普查手段来说十分必要,有着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790.
[2] 杨光华.病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