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医学心理学》

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6-16  浏览次数:1345次

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也逐年上升。在门诊以及住院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在近年来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1]。而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也不断攀升。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角度来讲,护理人员应重视护理理念的更新,并基于患者个性化心理需求予以针对性护理,同时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理念,使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得到最大化降低,切实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2]。本文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的改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42例,女40例;年龄51~84岁,平均(61.2±2.8)岁;本次入选者病情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文化水平均为小学以上;住院时间均为3~20 d;意识清醒、一般情况良好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意识障碍、病情危重以及无法正常沟通者。随机将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与试验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护理,包括常规急救护理、饮食和通便指导、密切监控病情变化以及并发症护理等。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系统性、针对性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和谐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重视自身服装穿着及仪表,从心理层面对患者产生影响,而友善、吻合的行为和举动则有利于拉近护患距离,护理人员应从患者角度出发,切实为患者考虑,保持端庄大方的仪态与和蔼的态度,文明用语;针对不同病情、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注意采取相应的表达方式及谈话技巧;应重视患者主诉,并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在交流中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体贴;通过讲述病情相关知识及治疗成功案例来鼓励患者,以增强其治疗信心,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此外,还应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护理对策。②消除患者恐惧、抑郁、紧张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且有很大几率出现并发症,因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较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从而容易出现恐惧、抑郁、紧张以及焦虑等负面心理变化。此外,由于病情产生的持续剧痛,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濒死恐惧感,加之监护仪器昼夜监护,对患者身体产生限制,会导致患者产生病情危重的感觉,从而在心理层面滋生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对此应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告知患者实际病情,并嘱其对患者保密,同时说明只要患者能够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治疗,必然能够康复,由此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缓解其心理压力。患者若伴有剧烈疼痛,则可给予止痛护理,同时谈论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使其注意力被分散,有利于缓解疼痛及精神紧张状态,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

1.3观察指标[3]:评定两组患者抑郁及焦虑情况主要以抑郁量表及焦虑量表得分为参考,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 depression scale,SDS)得分超过53分则提示存在抑郁症状;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得分超过50分则提示存在交流症状。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后3 d进行测评。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心理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DS、SAS得分对比,心理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方案实施后试验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负性情绪会对其病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并有较大几率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几率增加以及心源性猝死[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起病较急,具有明显症状,患者多伴有焦虑以及恐惧等不良情绪。近年来PCI以及溶栓等较为先进的治疗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但一部分患者术后短期自感症状无显著改善,因而出现各种心理层面的变化,同时由于对疾病预后以及日常生活与工作所受不良影响的担忧,最终产生焦虑和抑郁心理[5]。本次研究中,接受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SDS与SAS评分均提示其存在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心理。一旦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以及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随之改变,继而造成心率加快、心肌缺血加重。所以,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系统性、针对性心理护理是极为必要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满足患者内心需求,同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较为有利。患者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以及良好的食欲和睡眠,从而能够充分调节和养护躯体,其抗病能力与机体防御机制得到修复,从而有利于疾病痊愈[6]。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其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综上所述,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能够保持并提高治疗效果。

4参考文献

[1]徐红,叶柳花.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诱发多脏器衰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16.

[2]屠燕.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1103.

[3]冯丽钦,陈东玲,展丽元,等.PiCCO在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精细容量管理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23.

[4]杨林,李靖,单立,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658.

[5]于江,赵怀荣,许玲,等.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危患者实施标准化治疗方案的护理[J].山东医药,2012,52(4):117.

[6]尹红英.人性化护理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191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