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医学心理学》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1037次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肌发生急剧的、暂时性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心前区疼痛。在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同时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选择我院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观察其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共100例,同时排除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0例,年龄60~79岁,平均(68.9±7.9)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0.3±6.3)个月。对照组50例,年龄60~80岁,平均(67.4±6.2)岁;病程最短为5个月,最长为2.5年,平均(9.8±5.7)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除了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外,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此类疾病反复发作,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给患者带来心理方面影响,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这些情绪给患者造成负面影响,在护理过程中,要了解患者心理改变情况,根据具体的心理情绪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舒缓患者心理情绪,让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关心、关怀患者,让患者感觉到温暖,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②健康教育干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可能存在对疾病知识的不了解及对治疗的不配合,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评估患者对心绞痛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及配合治疗的依从性情况,然后根据患者对心绞痛疾病知识的认知情况,通过采取发放心绞痛防治知识的健康处方、口头讲解用药注意事项等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要针对患者的疑问对患者进行详细讲解,并注意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接受情况。同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嘱咐患者食用低脂低盐饮食。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嘱咐患者抛弃不良生活习惯,做到戒烟限酒等。

1.3临床效果评定:患者经过常规药物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后,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心电图检测显示的ST段压低恢复到正常状况,T波倒置消失,恢复到正常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使用的硝酸甘油的量较治疗前减少超过80%以上,疗效评定为显效;患者给予治疗和护理干预后,心电图主要导联的倒置T波变浅超过原来的50%,或者ST段回升超过0.05 mV,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治疗前相比减少次数超过50%,疗效评定为有效;治疗和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电图、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没有达到上述标准,评定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两组获得的治疗效果评定结果数据在统计学软件SPSS14.0下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评定情况:观察组在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疗效评定结果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在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疗效评定结果的总有效率为80.0%,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此类疾病病程较长,容易在某些情况下诱发为急性心肌梗死,可导致患者心力衰竭、猝死、心律失常等。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情绪及患者对冠心病心绞痛相关知识的缺乏[1-2]。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减轻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再者,通过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冠心病心绞痛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患者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知程度,抛弃不良习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3-4]。本文结果中,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起到促进作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4 参考文献

[1]刘玲.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1,2(4):37.

[2]杨晓娟,宿淑琴,孙玉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指导[J].现代预防医学,2012,12(3):3033.

[3]陈远利,陈素敏,姜洪萍,邓颂婷.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护理干预与临床指标变化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7(4):96.

[4]卢玉兰.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24(2):3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