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卫生管理学》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干预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14-05-15  浏览次数:1137次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他的著作《倦怠:高代价高成就》(Burnout:The High Cost of High Achievement)中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说法,并将其定义为:创新能力或上进心的枯竭,特别是指对某一事业或某种交往的投入不能得到期望的结果[1]。此后三十多年来,人们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医护人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也是“职业倦怠”研究最早关注的职业之一[2]。1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社会心理学观点的代表人物马勒诗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而事实上职业倦怠是一种长时间的、慢性的精神及心理疾病。职业倦怠既来自于工作,又反作用于工作,是极易被忽视却又客观存在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变量,是导致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之一。职业倦怠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心理因素部分医护人员想到工作时,会觉得很痛苦,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失去工作的动力和激情,从而常常出现抑郁、焦虑、愤怒、沮丧、恐惧、绝望等负面情绪,导致职业倦的形成。1.2自身因素性格内向、偏激、自控能力差的医护人员,在面对未知因素时感到无助、彷徨,不善于与同事、患者沟通,易导致工作失误。缺乏职业道德,自视过高,给自己制定过高目标的人,一般在工作中不能找到满足感,不能正确的认知自己的能力,导致常把工作压力放在心里,不能释放,易患职业倦怠。部分医护人员人际关系不佳,较为敏感、自控能力不强,易受情感创伤,此类人群亦易患职业倦怠。1.3环境因素医护人员每天面对各种仪器的辐射、刺鼻的药味、噪音的刺激。在面临一些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时还会承担遭受细菌感染的风险,容易导致抵抗力下降,造成心身疾病,感染职业倦怠。1.4社会因素社会给予医护人员的责任过重,理解和包容却不够。舆论也没有给医护人员提供一个公平的、公正的展示及交流平台。当发生了医疗事故,受害人是往往被看作薄弱群体,由医护人员承受指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医院的支持不够,一味的强调业绩,使医护人员缺少归属感,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2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医护人员的工作性质要求其长期的付出时间、精力以及情感。而常常极大的情感投入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加上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长、强度大、责任重的特点加速了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形成。职业倦怠来源于工作,并反作用于工作,它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容小觑。2.1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1)医护人员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长时间的面对患者,在感受患者的痛苦与折磨的同时,付出情感去照顾、宽慰患者。长期如此,易出现情绪枯竭。(2)医护人员在与同事或上级交流时倾向于消极的评价自己,甚至避免与其交流,缺乏工作积极性,并伴有工作能力和成就感的下降。在与患者交流时刻意保持距离,容易忽视患者的要求,态度冷漠,对工作敷衍了事,甚至造成医疗事故。(3)患有职业倦怠的医护人员时常伴有消极情绪,严重者甚至会有药物疾病,如:长期服用安眠药。2.2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对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临床工作强度大、责任风险大、心理压力大、就业竞争大。他们既要服务好患者,又要完善自身专业技术,还要提高科研理论水平[3]。患者是弱势群体,医护人员则从事以人为对象的服务性质工作,而每一位患者的年龄、社会背景、教育、态度、需求都有所不同,这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难度。医护人员的职业性质需要其面对患者增多,业务增加,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研发等问题。医院管理者则没有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医护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和人文素养的培训,导致医护人员在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家庭、坚持自身职业素养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医护人员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现状。3干预措施一旦感染职业倦怠,如不及时积极地去应对干预,将产生严重的后果。无论是医护人员自身还是医院管理者,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应对是多方面的,干预是多渠道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应同时开展。3.1自我干预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应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要想摆脱职业倦怠,最主要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态度。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要用一个正确的态度、心态去面对它,都会是一个好的开始。而要使自己随时保持健康的心态,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提升自我能力。自我能力的提升最主要的方法是:①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一名不断完善自我才能的医护人员,才懂得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意志去影响工作和生活,培养自己的可控性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提高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同时,还应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不给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了解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②自我管理:有效的自我管理需要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支持。你可能学会了自我管理,但是却不懂如何自我管理。正确的自我管理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控制未知,控制自身的情绪的过程。合理安排时间,养成每天制定日程表的习惯,能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③同事、领导的肯定固然重要,但我们还需要不断的自我肯定。自我肯定能增强自信心,增强面对困境时的承受力。3.2社会干预一个完善的社会系统包括了家庭、朋友、同事。培养和建立好的合作团队非常重要,同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良好的交流可以缓解工作压力。良好的合作体系能帮助医护人员缓冲工作的压力,减少负面情绪。而家庭是医护人员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和后盾。有研究表示患有职业倦怠的医护人员中,离异家庭明显高于已婚家庭,单身人士明显高于已婚人士。家人理解,关心能洗去工作一天后心灵的疲惫。相反的,职业倦怠所产生的消极、负面的情绪有可能带回给家人,直接影响工作完成的质量。3.3健全相应制度医院是工作人员一天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医院如果能够提供医护人员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完善,健全,灵活工作制度,会给医护人员带来归属感,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给患者一个好的治疗环境,为医院带来好的口碑。(1)医护人员的工作是重复的、枯燥的。灵活安排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多组织各种聚会、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可以减少工作压力。(2)部分医护人员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合同制和在编人员的待遇差别大,是医护人员心理不平衡,无法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原因之一。医院应该调整薪资制度来缩小合同制和在编人员的待遇差别。(3)目前,数字化的医疗设备不断地更新换代,医护人员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学习和交流不够,医院应该在减少工学矛盾的同时,定期组织医护人员的学习和培训。职业倦怠是客观存在并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的慢性疾病。正视职业倦怠的存在,改变生活和工作习惯,完善工作制度,减少工作压力,抑制职业倦怠的发生,势在必行!【参考文献】[1] Maslach C,Jackson S.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ur,1981,(2):99 -113.[2]杜淑英,张育,崔洋海,等.医务人员工作倦怠干预策略的思考[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0):30-311.[3]杨曦,张桂祯,张新颜,等. 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进行外语培训的探讨[J]. 继续医学教育,2010,24(4):20-2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