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卫生管理学》

重庆市2007~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特征和处置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01  浏览次数:1097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然性、未知性及其发生与进展的迅速性,直接威胁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信息不畅、机制不全等诸多缺陷,为改变现状,及时分析、准确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现状和报告处置情况,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提高处置效率,国家于2004年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本文利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数据,分析了重庆市2007~2011年近5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分布特点和报告处置情况,探讨防控重点,提高处置效率,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2007~2011年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数据和重庆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事件调查处理报告。重庆市卫生行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检查,每月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通报,有效防止了事件的漏报;同时,报告的所有事件均经调查核实确认,有完整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报告,确保了事件信息的准确性。

1.2 事件确定及分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判定和分级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确定。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采用Excd2003建立数据库,利用sAs91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中的定量变量计算均数(或中位数)和标准差(或四分位数间距),定性变量计算率(或构成比)。

2 结果

2.1 概况及事件类型 2007~2011年重庆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39起,发病40423人,死亡102人,波及人口数2935910人。各类事件中以传染病事件为主,5年累计报告发生1503起,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86.4%;累计发病32858人,占发病总人数的81.3%,死亡63例,占总死亡人数的61.8%。其次是流感样病例暴发和食物中毒,分别累计发生120起和73起,占事件总数的6.9%和4.2%;累计发患者数分别为5002人和2085人,占发病总人数的12.4%和5.2%;食物中毒占总死亡的构成较大,为20.6%,流感样病例暴发没有死亡病例,见表1。

发生的1503起传染病事件中,甲类传染病2起,乙类传染病妮6起,丙类传染病880起,其他非法定传染病195起,分别占传染病事件总数的0.1%、28.4%、58.5%和13.0%。所有事件涉及20种传染病,其中甲类传染病1种,乙类传染病11种,丙类6种,非法定传染病2种。按事件数排在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为:甲型H1N1流感(331起)、流行性腮腺炎(238起)、手足口病(208起)、水痘(190起)、风疹(141起);按发患者数排在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8270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6087人)、风疹(4685人)、流行性感冒(4363人)、水痘(碴248人);有死亡病例的传染病死亡数排序依次为:狂犬病死亡54例、乙脑4例、手足口病2例、甲型H1N12例、流行性感冒1例。

2.2 事件的分级 2007~2011年重庆市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较大事件58起,一般事件693起,未分级988起,分别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3.3%、39.9%和56.8%,没有特别重大和重大事件发生,见表2。58起较大事件,以传染病事件和食物中毒为主,分别发生21起和17起,占事件总数的36.2%和29.3%。传染病事件中以丙类传染病事件为主,共20起,分别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8起,流行性感冒6起,流行性腮腺炎4起,感染性腹泻3起,乙类传染病1起,为甲肝疫情。

2.3 分布特征

2.3.1 时间分布

2.3.1.1 各年间变化趋势自2007~2011年,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最多,达727起,发病14095人。2010、2011年事件数较2009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O07年和2008年水平。进一步从各年份发生事件的分级来看,2010年和2011年未分级事件所占比重相对于2007年(33.0%)和2008年(32.7%)更高,分别为48.8%和69.6%(见表2)。而主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食物中毒的发生自2O09年后无逐年下降趋势,近5年的发生起数分别为6、7、29、13、18起。从各年的死亡人数来看,2007~2011年呈逐年下降趋势。

2.3.1.2 月份分布 近5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月份分布表现为两个高峰,第一个是3~6月,第二个是9~11月,7个月报告事件起数占所有报告事件数的88.3%;1、2、7、8月以及12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相对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重较大的传染病事件和流感样病例暴发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节。另外,食物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每年的5~8月,这4个月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占整个食物中毒事件数的54.8%,见图1。

2.3.2 地区分布 近5年来,全市40个区县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生起数最多的5个区县依次是开县(165起)、巴南区(149起)、万州区(93起)、南岸区(85起)、九龙坡区(84起)。这5个区县的传染病事件发生起数也居前5位,分别为:开县(160起)、巴南区(131起)、万州区(85起)、南岸区(82起)、九龙坡区(79起)。食物中毒的事件数居前5位依次是大足县(10起)、巴南区(7起)、黔江区(6起)、长寿区(5起)、合川区(5起)。从死亡人数来看,死亡人数最多的区县依次是潼南县(14人,其中死于狂犬病11人)、云阳县(10人,其中死于狂犬病8人)、合川区(7人,其中死于食物中毒5人)、梁平县(6人,其中死于狂犬病2人,食物中毒3人)、万州区(6人,其中死于食物中毒2人)、开县(6人,其中死于狂犬病碴人),最主要的死因为狂犬病和食物中毒。

2.3.3 场所分布 绝大多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1739起事件中有1碴60起发生在学校,占事件总数的84.0%;其次是发生在家庭的91起,占事件发生总数的5.2%,农村村庄81起,占4.6%;饮食服务单位、医疗机构、城市社区等场所也有发生。各类学校中发生突发事件最多的是小学,发生760起,占52.1%,中学413起,占28.3%,托幼机构174起,占11.9%,中专、技校、普通高校及其他学校也有少量事件发生。学校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发生1325起,占学校事件的90.8%。其中小学发生最多的传染病事件是流行性腮腺炎(173起)、水痘(164起)、风疹(106起)和甲型H1N1流感(99起);中学发生最多的是甲型H1N1流感(159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64起)、流行性感冒(53起)和流行性腮腺炎(45起);托幼机构发生最多的传染病事件是手足口病(136起)和水痘(15起);其他学校发生最多的是甲型HlN1流感(55起)。

2.4 报告与控制情况

2.4.1 报告及时性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用报告间隔,即从首次接到事件报告到网络报告事件的时间来评价报告的及时性,在2h内报告为及时。所报告的173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够在接到报告2h内进行网络直报的事件406起,占23.4%,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89h(P25~P75:2.3~263h)。报告时间间隔最长的事件发生在丙类传染病中,长达1632.0 h。从几类主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看,食物中毒的报告时间间隔较长,中位数为166h(P25~"5:73~394h)。传染病相对较短,2起甲类传染病事件均在2h以内进行网络直报,丙类传染病为65h,其它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8h,乙类传染病事件较长,为25.0h。从各年份间来看,2007~2011年,报告及时性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2011年事件报告及时率明显高于前3年,分别为45.7%和31.5%,报告时间间隔的中位数和均数也明显低于前3年,见表3。

2.4.2 事件控制效果 从事件经历长短来看,即首例患者发病到末例患者发病的时间间隔,传染病事件的经历时间较长,中位数为67d(P25~P75:2.7~14.0d),除传染病事件外的其他事件经历时间相对较短,中位数为1.0d,(P25~P75:00~5.4d)。事件经历时间较长的几类传染病为伤寒、甲肝、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和手足口病,经历时间中位数依次为:37.5、27.3、16,0、13,2、9.3、7.6、7.0d。

3 讨论

2007~2011年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先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2007年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的增加与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各级政府、卫生系统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报告意识和报告的灵敏性逐渐增强,漏报减少有关。2009年由于甲型H1N1暴发流行,导致该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数量异常增加。自2009年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总数呈缓慢下降趋势,且未分级事件所占比重明显增加,2010年和2011年未分级事件所占比重分别为碴8.8%和69.6%,较2007年和2008年明显增加。再从报告的及时性分析,虽然5年报告及时率仅为23.4%,但2010年和2011年报告的及时性较前3年明显提高,分别为45.7%和31.5%。以上结果表明随着重庆市各级卫生应急能力的逐步提高,监测网络不断健全,报告及时性逐年提高,做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发现,早处置,从雨使很多“苗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发现和控制,未发展为较大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进一步分析5年来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特点。事件发生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事件总数的86.4%,与全国[l]以及河北、广西等省的报道结果一致[2-4]。深人分析传染病类事件呈现4个特点:(1)丙类传染病(又以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多,占所有传染病事件的58.5%,在较大级别的21起传染病事件中,丙类传染病占2O起;(2)春秋季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季节,这与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季节一致;(3)人口大县,如万州区,以及人口密度大的南岸区、九龙坡区、巴南区等主城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数较多;(4)狂犬病是引起的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传染病事件死亡的63人中,54人死于狂犬病,而狂犬病事件主要集中分布在部分农村区县如潼南县因狂犬病死亡11人,云阳县死亡8人,开县死亡4人。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仍然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疫情的发生,特别是在春秋季节和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应该高度重视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这类传染病症状较轻、容易忽视,特别是其中的呼吸道传染病,由于传播迅速,容易形成一般甚至较大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大量患者罹患。另外,狂犬病对人群的死亡威胁大,卫生部2011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显示,狂犬病仅次于艾滋病和结核,成为引起死亡人数最多的第三大传染病。近年来,重庆市城市宠物狗、农村家庭养狗数量剧增,加强犬只管理,加强防控知识宣传,预防控制狂犬病的发生,对有效降低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患者的死亡具有重要意义。

食物中毒是重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庆市5年共发生食物中毒73起,其中较大事件17起,死亡21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0.6%,死亡威胁较大。且5年来,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数有增加趋势。提示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尤其是夏季、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教育和监管。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尤其是中小学和托幼机构。2006~2008年全国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85.6%发生在学校[1]。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学校事件数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84.0%。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达90.8%,与福建(92.4%)[5]、安徽(87.1%)[6]等地报告结果相似。中、小学发生最多的主要是流行腮腺炎、水痘、流感等呼吸性传染病事件,托幼机构则主要是手足口病等接触性传染病事件,这与其他省市类似[7-8]。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是一个特殊场所,具有明显的聚集性、流动性和社会性,为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9],一旦卫生设施不足、防病意识不够,很容易导致传染病疫情的传播。因此预防控制学校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要大力改善学校的环境、饮水、食堂等卫生设施;(2)要大力强化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3)要切实落实学校的晨检和缺勤登记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救治患病学生;(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关口前移,加强对学校各项防病措施的指导和督促落实。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质量和处置能力亟待提高。2007~2011年,本市达到及时报告的事件数仅占23.4%,与报告规范有较大距离,也低于安徽(28,7%)[6]、江苏(49.6%)[10]等地的报道。另外,研究结果显示传染病类事件处置持续时间较长,控制效果不佳。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识别、及时报告的能力和意识,加强与教育等其他部门的联防联控,建立健全敏感的监测体系,提高及时报告水平和处置效果,尽可能预防事件的发生和将事件控制在未分级或低等级事件中,降低事件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韩俊峰,王子军.我国2006~2008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04):463-465.

[2]雷芝樱,龚健,孟军.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防控对策分析[J].疾病监测,2008,(07):430-432.

[3]王雪燕,龚健,雷芝樱.2010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及处置情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1,(03):5-10.

[4]朱小波,师鉴,高伟.河北省200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分析[J].河北医药,2009,(14):1831-1832.

[5]陈彩粼,洪荣涛,陈武.福建省2004~2009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08):781-783.

[6]邢秀雅,陈叶纪,刘永孝.安徽省2004~2009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10):1231-1233.

[7]吴金菊,胡明霞,张俊青.合肥市2005~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12):1471-1472.

[8]武晶,祖荣强,汪华.江苏省2007~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05):583-58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