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2-12-11 浏览次数:890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康连香 河南漯河市中医院 462000
王瑛 河南漯河市中医院 462000
贾彦超 河南漯河市中医院 462000
虎杖是一种临床常用的中药材,主要含蒽醌类化合物、白藜芦醇、蓼苷、有机酸葡萄糖苷[1]等成分,传统用于活血散痰,祛风解毒去湿热黄疸等,现代用于肝胆病的治疗。虎杖[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x] 为蓼科{Polygonaceae]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江苏,江西、山东、四川等地。别名花斑竹 、酸筒杆、穿筋龙、大叶蛇总管、黄地榆等,味微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功效为: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2]。用于活血化痰,祛风解毒,消炎止痛,去湿热黄疸,降血脂,外用于烧烫伤,跌打损伤等。
1 传统应用
1.1 湿热黄疸,淋浊,带下 本品苦寒,有清热利湿之功,治湿热黄疸,可单用本品煎服即效,亦可与茵陈、黄柏、栀子配伍,效力更佳;治湿热蕴结膀胱之小便涩痛,淋浊带下等,单用即效;治五淋,亦可配利尿通淋药同用。
1.2 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本品入血分,有凉血清热解毒作用。若水火烫伤而致肤腠灼痛或溃后流黄水者,单用研末,香油调敷,亦可与地榆、冰片共研末,调油敷患处;若湿毒蕴结肌肤所致痈肿疮毒,以虎杖根烧灰贴,或煎汤洗患处;若治毒蛇咬伤,可取鲜品捣烂敷患处,亦可煎浓汤内服。
1.3 经闭,癥瘕,跌打损伤 虎杖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治经闭、痛经,常与桃仁、延胡索、红花等配用;治癥瘕,跌打损伤疼痛,可与当归、乳香、没药、三七等配用。
1.4 肺热咳嗽 本品既能苦降泄热,又能化痰止咳,治肺热咳嗽,可单味煎服也可与贝母、枇杷叶、杏仁等配伍使用;本品还有泻热通便作用,可用于热结便秘。
2 药理作用
2.1 保肝作用 PD、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口饲过氧化玉米油所致大鼠肝损害有治疗作用[3],主要结果为: 部分制止大鼠肝中过氧化类脂化合物的堆集(TC、TG、PC、LPO的蓄积)。 降低小鼠血清中的GOT和GPT的水平,降低LPO和减少血清FFA、血清中的TC、TG、HDL-ch水平不变;[3]阻止过氧化物在鼠肝内微粒体ADP和N-ADPH所诱导。对饮用玉米油-胆固醇-胆酸酸性混合物的小鼠的实验结果表明,PD、白藜芦醇影响类脂新陈代谢为:服用白藜芦醇对TC TG在肝中积聚有一定抑制作用;PD对血清TG和LDL-ch的提高有一定抑制作用;减少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白藜芦醇和PD减少了在小鼠肝中的14C-软脂酸的脂肪生成。虎杖、小田基黄煎剂能明显降低血清肝红素量和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的作用,但无利胆作用。
2.2 抗菌、抗病毒作用 大黄素、7-乙酰基-2-甲氧基-6-甲基-8-羟基-1,4-萘醌具有抗菌活性。白藜芦醇体外抗菌试验表明:其对导致顽癣、汗疱状白癣的深红色发癣菌、趾间发癣菌具有强力抗菌性能,并对枯草杆菌、藤黄八迭菌等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大黄素、PD、大黄素-8-葡萄糖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肝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虎杖中含有的一种黄酮类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10%虎杖煎液对单纯疱疹病毒、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病毒及埃可Ⅱ型病毒(ECHO11)均有抑制作用。3%煎液对479号腺病毒3型、72号脊髓灰质炎Ⅱ型、44号埃可9型、柯萨奇A9型及B5型、乙型脑炎(京卫研I株)、140号单纯疱疹等7种代表性病毒株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虎杖单体Ⅰ和Ⅱ可使乙型肝炎抗原滴度降低8倍。
2.3 镇咳平喘作用 用电刺激猫喉上神经法实验表明大黄素、PD、复方阴阳莲、虎杖、十大功劳、枇杷叶煎剂均有镇咳作用。用小鼠恒压氨雾法也显示PD有镇咳作用。虎杖7.5%煎液能对抗组胺引起的豚鼠气管收缩加药5分钟后,对抗强度为75%,故有一定平喘作用,但其作用强度不如氨茶碱。对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收缩无对抗作用。
2.4 降血糖作用 家免静脉注射从虎杖中提得的草酸,可引起低血糖性休克。虎杖可降低实验性动物糖尿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2.5 降血脂作用 白黎芦醇苷给正常大鼠灌胃200mg/kg,连续7d,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而虎杖煎剂无明显作用,可能因煎剂中白黎芦醇含量较少所致。
2.6 止血作用 虎杖煎剂,对外伤出血有明显止血作用,内服对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止血作用。
中药虎杖作为一种传统药物,应用广泛,在临床应用中,还多以汤剂和散剂为主,中成药制剂不是很多,在本单位作为治疗乙型肝炎的两种成药制剂,效果明显。希望在以后的应用中虎杖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常章富.中药学[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1:108.
[2] 丁建忠.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87.
[3] 诸丹虎.益气养血祛湿益肝方治疗慢性乙肝36例[J].中国医药指南杂志,2007,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