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发表时间:2014-02-21 浏览次数:1131次
急性消化道出血是内科(消化科)的常见急症,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急性胃黏膜损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消化道溃疡(包括胃、十二指肠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糜烂性胃炎、应激性溃疡、食管裂孔等也容易引起急性消化道出血[1-2]。中医根据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治标治本,本院自拟清胃化瘀汤可收敛止血,生肌消肿。本研究在西医止血及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观察组 36例患者中药内服,提高了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72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结合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方法对症支持治疗、给予止血药物及内镜下止血等,男19 例,女17例,年龄20~62岁,平均(48.5±28.5)岁。结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男18例,女18例,年龄21~65 岁,平均(49.5±28.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本组36例患者入院后常规补液,给予止血药物,患者绝对卧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酸中毒,18例中度出血与12例重度出血患者给予扩容、输血、抗休克等治疗,同时静脉推注奥美拉唑静,内镜下,观察为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方法分别为内镜直视下用100 ml的冰盐水加8 mg去甲肾上腺素局部喷洒,或采用1:10 000肾上腺素溶液注射,直至病灶周围黏膜发白、肿胀、无活动性出血为止。对 2例出血量大的患者在内镜观察下确诊为曲线静脉破裂出血,及时行结扎治疗。
1.2.2 结合组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根据中医辨证方法进行分型,其中11例为脾胃虚寒型,8例为气滞血瘀型,6 例为胃中积热型,6例为肝胃郁热型,5例为中气不足型;给予本院自拟清胃化瘀汤,主药为乌贼骨10 g、白及15 g、瓦楞子10 g、生大黄10 g、黄连20 g、地榆炭30 g;根据患者分型加减,脾胃虚寒型加伏龙肝、白术、阿胶;气滞血瘀型加当归、川芎、三七粉(冲服);胃中积热型加大黄、黄芩、石斛、天花粉;肝胃郁热型加柴胡、白芍、大黄、牡丹皮;中气不足型加人参、升麻、当归、陈皮、三七粉(冲服);1剂/d,水煎服,早晚各1次。
1.3 疗效判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诊断标准》1994年版疗效标准。痊愈:患者经治疗后黑便与呕血在1周内停止,实验室检查大便隐血阴性,临床症状消失。显效:患者经治疗后黑便与呕血在1周内停止,实验室检查大便隐血(+),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经治疗后黑便与呕血在1周内明显减少,实验室检查大便隐血(++),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所有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合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对于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的关键是及时有效的止血方法,西医药物与内镜下止血可在短时间内控制出血,但未解决出血的根本问题,患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再次出血。本研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对患者进行分型治疗,主方清胃化瘀汤中地榆炭是常用的止血良药,白及生肌、消肿、收敛止血,瓦楞子、乌贼骨能制酸护胃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及含有的膜性物质及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促进溃疡面愈合、刺激肉芽组织增生等多种功能,同时可促进血小板与红细胞凝聚。大黄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起到止血凉血这功效。在此方基础上根据患者出血严重程度及症状分型,肝胃郁热型加柴胡、白芍、大黄等凉血止血,清胃泻肝;胃中积热型加大黄、黄芩、石斛等止血化瘀、清胃泻火,从治疗效果显示,结合组3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 3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8.89%;结合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可巩固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4 参考文献
[1] 任 健,李瑛春.去甲肾七腺素、立止血、奥美拉唑联合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21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3(9):52.
[2] 粱 奇,马代全.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