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和胆石症体会

发表时间:2012-12-27  浏览次数:1934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张志丽             大同市中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4

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为临床常见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范畴。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疗效很好,体会如下。

1 明确西医诊断鉴别疑似症

虽然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如右上腹持续疼痛,阵发性加重,痛为胀痛和钻顶样疼痛,部分疼痛向右肩部放射。急性发作者,可伴有高热、寒战、恶心、呕吐,且多有反复发作史,体征有胆囊区压痛,墨菲氏征阳性,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等。但有相当的一部分患者症状表现并不典型,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未出现急性炎症发作,平时表现上腹部疼痛、腹胀、食欲不振、劳累或情绪变化,肩背、胁肋憋胀不适,不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等鉴别。也有部分患者,平时并无明显不适,只是偶尔进行相关体检时才发现为患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此外,如肾绞痛、急性胰腺炎、特殊表现的心肌梗死等疼痛,类似胆绞痛症状。右肋下部带状疱疹在出诊前,疼痛部位容易与胆囊炎、胆石症混淆。鉴于以上各种情况,虽然对胆囊炎、胆石症目前有简单而可靠的检查手段,如B超等,但接诊这类患者,尤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的,仍需要医生结合临床经验借助辅助检查手段对病情进行细致而周密的检查、分析、判断,鉴别疑似症,排除非胆囊疾患。特别对于非典型性表现的胆囊炎、胆石症,必须有明确的西医诊断结果,才能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治疗。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对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急性发作的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多伴有发热、呕吐、大便秘结,结石阻塞胆管者出现黄疸。其病因为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感染所致,临床治疗时西药选用的抗生素以氨苄青霉素或青霉素加庆大霉素,疼痛甚者,可给予解痉止痛药。在以上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中医治疗应采用疏肝利胆、泄热通便的中药,方剂以大柴胡汤加金钱草、茵陈、银花、山栀、芒硝,邪热泄、腑气通,使症状很快缓解,有利于较快控制病情,缩短病程。而对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非急性发作患者,则以中医治疗为主,根据其临床表现,辩证多为肝胆气机不利,中焦失和或寒湿阻滞,治疗以调和气机、健脾利湿。方剂以小柴胡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这里需要强调两点: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需加消导药,因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大都病程较长,多见虚实夹杂,尤其脾虚,运化失健,食肥甘之物后难易消化,易致肠胃积滞,气机阻滞使症状复发或加重,或使药物难以充分吸收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应加用消导药。如莱菔子、焦山楂、内金等,其中莱菔子消食并有通便作用,而内金现代药理研究有化石的功能。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相结合,在以上基本用药的基础上,无论急性期、慢性期,加大金钱草、内金剂量,既能疏利肝胆,又能软坚排石、退黄,因此金钱草、内金两味中药在治疗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3 典型病例

刘某,女,37岁,本市居民,住院号401,于2003年5月21日突发上腹部疼痛难忍,急诊住院。患者表现上腹部呈钻顶样疼痛,全身忽冷忽热,疼痛向右肩部放射,伴有胁肋胀满、恶心呕吐,观其舌苔黄腻,脉弦数。查体:体温38.8℃,巩膜及皮肤黄疸、右上腹压痛、反跳痛阳性、莫菲氏征阳性,B超检查胆囊内有多个强光团,最大约1.2 cm×0.9 cm,胆管堵塞,胆囊壁毛糙。

诊断:胆囊炎;胆囊内结石;胆管结石。

患者不同意手术治疗,西医给予抗感染:静脉点滴0.9%盐水250 ml,加青霉素800万U;0.9%盐水250 ml,加庆大霉素12万U;1次/d。

中医辨证为肝胆郁热、气机阻滞。治法:疏肝利胆、清泄热结。

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银花15 g、金钱草30 g、茵陈30 g、山栀10 g、郁金10 g、枳实10 g、川楝子10 g、元胡10 g、大黄6 g(后下)、芒硝3 g(冲服)、莱菔子10 g、内金10 g。服法:1剂/d,分3次服。用药第2天,大便通畅、疼痛缓解、未出现呕吐,测体温37.2℃,3天后疼痛明显好转,体温正常,1周后诸症得以控制,黄疸消退,西医治疗停用抗生素,中药以上方去芒硝、大黄,加大内金剂量,连服2个月后,诸症消失,B超复查结石排出。

总之,对于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前提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均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