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尿潴留病人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2-12-27 浏览次数:1125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杜雪峰 046000,山西省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
曹向民 046000,山西省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
冯静 046000,山西省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科共行腹部手术151例,均为非急诊手术。术后常规拔除尿管不能自行排尿者在给予传统护理后仍出现尿潴留的病人38例,占手术人数的25.17%。38例病人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12岁~68岁;将3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对照组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
2 尿潴留病人的护理
2.1 基础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向病人讲解并训练其床上排尿,告知其训练床上排尿的必要性,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术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根据病人的活动耐力,协助病人在床上或下床在病室内早期活动,以刺激膀胱的收缩功能,促进排尿,同时鼓励病人有尿及时排出,对出现尿潴留的病人,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并请术后已恢复的病人给其讲手术后的恢复过程,以消除其因尿潴留而产生的紧张心理,增强其自行排尿的信心,鼓励尽可能慢慢自行排尿。
2.1.2 听流水声 通过打开水龙头或放录音的方式,发出类似正常排尿的流水声音,引起病人的排尿反射。
2.1.3 按摩下腹部 嘱病人将手放在下腹部,轻轻推揉膀胱10次~20次,使腹肌松弛。有尿意时用手掌自膀胱底部向尿道方向推移按压(由轻到重逐渐加压,切忌用力过猛损伤膀胱),以促进排尿。
2.1.4 热敷下腹部 取60 ℃ ~70 ℃的热水袋,用布包裹后置于病人的下腹部热敷30 min,可解除膀胱括约肌及尿道痉挛,使尿道通畅。
2.2 观察组护理 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针刺或艾灸。
2.2.1 针刺引导排尿 ①取中极、曲骨、地机、三阴交穴,留针20 min,施术后约40 min可自行排尿。②取主穴中极、关元,小腹急胀者加气海,欲解不得加三焦俞,小腹虽胀而无尿意加肾俞,主穴采取捻转提插泻法,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病人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排尿。
2.2.2 艾灸引导排尿 食盐20 g,炒黄待冷放于神阙穴填平。葱白2根洗净捣成泥,用手压成0.3 cm厚的葱饼一块。把葱饼放于盐上,再将艾柱放于葱饼上,点燃,待皮肤有灼痛感时再换1块,直到温热入腹内,致有尿意,为已起效。小便自解后,可再灸,或取穴:中极、关元、气海,进行艾条灸,每日2次,以巩固疗效。
2.3 对照组护理 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行导尿术。
3 疗效判定标准
经处理4 h内恢复自行排尿者为治愈,4 h~6 h恢复自行排尿者为有效,6 h后恢复者为无效。
4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尿潴留治疗护理效果比较
3 讨论
术后病人因为伤口疼痛和出血等因素而导致精神紧张,影响腹肌收缩,引起反射性尿道括约肌痉挛;腰麻、硬膜外麻醉后,因脊髓排尿反射受到暂时性的阻断,致逼尿肌张力松弛;排尿姿势、环境和条件改变,大脑皮层抑制其排尿[1],也是造成术后尿潴留的一个原因。
祖国医学认为尿潴留属于“癃闭”范畴,其病位于膀胱。膀胱是藏津所在,人身水液的通调有赖于三焦之气化,下焦最为重要,气化则能出。水中有气,气即水,气中有水,水即气,气实而闭之,乃气结于小肠、膀胱之间,气化不利,水道不能通调,遂成“癃闭”。中极为膀胱之募穴,具有解瘀开结之功效;关元,温化膀胱,对膀胱具有气化作用; 通过辨证配穴起到益肾温阳、利水的功效,从而达到使膀胱气化得利、小便自通的目的。艾灸借其温热和药物的作用,而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湿散寒、消肿散结之功效。通过艾灸中极、气海、关元穴,起到温通经络,加强传导功能,使小便畅通的功效[2]。
单纯性导尿治疗功能性尿潴留是通过排空尿液,促使膀胱收缩,促进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复,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功能性尿潴留是通过中医的舒筋活血、顺气豁痰和西医的局部热敷按摩相结合,促使膀胱收缩,促进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复。通过上述处理,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术后尿潴留较单纯性导尿治疗尿潴留的效果佳,且病人住院时间缩短,同时减少术后尿道感染的发生。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解决了临床护理中的难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文琳钊,姚少瑜.膀胱功能及行为改变训练对病人硬膜外麻醉术后出现尿潴留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7):3132.
[2] 孙国杰.针灸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