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2-12-26  浏览次数:991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杨国伟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6

受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逐年上升。据我国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会议上的数字显示,我国仅城镇糖尿病患者人数就可能已经超过4 100万[1]。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医疗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尚未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38例,并与单独采用西药治疗的患者在降糖效果、临床症状的改善、2年后并发症发生的比例等方面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来自本院2005年3月-2007年6月的门诊患者,共7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以1∶1比例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3~70岁,平均(51.2±6.5)岁;病程1~15年,平均(7.2±4.8)年。对照组中男19例,女19例;年龄30~70岁,平均(49.4~5.8)岁;病程1~13年,平均(6.8±5.1)年。2组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实验室检查指标、中医症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凡具有糖尿病症状,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①空腹静脉血浆血糖(FBG)≥7.0 mmol/L(126 mg/dL);②随机静脉血浆血糖≥11.1 mmol/L(200 mg/dL);③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75 g葡萄糖)2 h血糖≥11.1 mmol/L(200 mg/dL)。

1.2.2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经理化检查证实尚无糖尿病并发症;年龄小于70岁,且同意以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者。

1.2.3 排除病例标准 1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妊娠;年龄大于71岁;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者。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主要根据患者的体重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对于超重、肥胖的患者首选二甲双胍,3个月后如血糖不达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加用磺脲类或格列奈类(两者之一)、或噻唑烷二酮类、或α糖苷酶抑制剂。如经以上药物治疗3个月血糖仍不达标,加用胰岛素治疗。对于非超重患者选择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或格列奈类(两者之一)、α糖苷酶抑制剂。3个月后如HbA1c>6.5%,则加用胰岛素。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气滞型。①阴虚热盛证以消渴方加减:黄连5 g,天花粉15 g,生地黄15 g,玄参15 g,麦冬15 g,丹参15 g。②气阴两虚证以白虎加人参汤加减:太子参15 g,知母15 g,石膏20 g,山药20 g,黄芪30 g,鸡内金15 g,玄参15 g,丹参15 g。③阴阳两虚证以肾气丸加减:山茱萸15 g,牡丹皮15 g,泽泻15 g,熟地黄15 g,生地黄15 g,山药15 g,茯苓15 g,熟附子(先煎)15 g,肉桂2 g,田七10 g。④血瘀气滞证以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黄15 g,当归15 g,桃仁15 g,红花10 g,赤芍15 g,枳壳15 g,柴胡10 g,桔梗15 g,牛膝15 g。每日1剂。

2组病例均采取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疗程均为6个月,6个月后继以西药降糖治疗。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中医证候积分 观察口渴、多食易饥、消瘦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按中医症状轻、中、重分别计1、3、5分,治疗前后及每2个月各记录1次。

2.2.2 实验室指标 2组病例治疗前后均行FBG、餐后2 h血糖(PBG 2 h)、HbA1c及血脂(TC,TG,HDL-C,LDL-C)测定。

2.2.3 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 按发生低血糖的人数计算。

2.2.4 并发症 2年后随访,统计上述患者中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情况。

2.3 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的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制定。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积分下降百分比(%)=[(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资)±s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及秩和检验。

3 结果

治疗组在6个月内有2例患者因服药依从性差而中断中药治疗,对照组有1例患者因迁去外省而中断治疗及随访。

3.1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1)表1 2组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注:2组比较,P<0.01

3.2 2组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见表2)表2 2组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FBG、PBG 2 h、HbA1c的变化(—(—化)±s)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下同)

3.3 2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见表3)表3 2组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变)±s,mmol/L)

3.4 2组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治疗组发生低血糖3例(8.3%),对照组发生低血糖6例(16.2%),治疗组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3.5 2年后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4)表4 2组糖尿病患者2年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注:2组比较,P>0.05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及HbA1c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后2组之间的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血TC、TG及LDL-C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治疗组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年的追踪观察也表明,早期联合中药辨证治疗可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观察时间较短有关。

消渴方首载于《丹溪心法》,白虎加人参汤及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上三方均是古今治疗消渴的常用方剂,而血府逐瘀汤则为《医林改错》中治疗血瘀证的五逐瘀汤的代表方。现代药理药效学研究表明,消渴方及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和血府逐瘀汤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4-7]。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糖疗效方面虽未见明显优势,但在改善临床症状防治并发症方面却卓有成效,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两方面,表现为心、脑、肾及周围血管病变等。以上病变的发生与中医的瘀血内阻,或者西医的血液循环障碍密切相关,而中医瘀证产生的根源或为气虚推动无力致血流迟缓,或为阴虚液涸、血流迟滞,或因阳虚失于温煦而血液凝滞,或因气滞而阻碍血液运行……西医针对并发症的防治主要以降糖、降压、降脂、阿司匹林抗凝等治疗,只是对症治疗;而中医是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如针对气虚血瘀采用益气活血,针对阳虚血瘀采用温阳活血等,使瘀证从根本上得以消除,所以,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②已有研究报道,血糖变异指数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8]。本研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少低血糖的发生且血糖水平相对稳定,这可能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以上只是我们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方面的一些尝试,因观察时间相对较短,难免存在认识上的偏颇,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柏林,徐 峰.发挥指南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J].药品评价,2009,6 (5):186-191.

[2] 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 8(1):5-6.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5.

[4] 田颖欣.消渴方改善胰岛素抵抗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14(2):55.

[5] 李伟令,王兴华.白虎加人参汤在糖尿病中的应用[J].甘肃中医, 2006,19(9):7-8.

[6] 徐守生,苏 杰.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82例[J].陕西中医,2003,24(12):1084-1086.

[7] 李 盛.金匮肾气丸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13(17):2560-2561.

[8] 方 晨.血糖变异性与微血管并发症[J].河北医学,2007,13(5):597-60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