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药学其他》

关于中医药院校开设基础药剂学课程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4-05-29  浏览次数:1186次

近年来,随着中药药剂学的飞速发展,基础药剂学对其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基础药剂学课程的设置对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中药学方面人才,促进中药药剂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现就中医药院校有关基础药剂学课程的开设作一探讨。1 关于药剂学的内涵药剂学是研究药用剂型的设计原理、制剂处方筛选、工艺技术、生产环境和设备、贮存条件、体内外质量检测以及临床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是连接医与药的纽带,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多个分支学科,如基础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医院药剂学和中药药剂学[1]。工业药剂学侧重于制剂处方、工艺技术与制药设备的介绍,是药学各专业教学的主干专业课程。医院药剂学可细分为调剂学与临床药学,前者因与工业药剂学有密切联系,加上目前医院院内制剂不断萎缩,在医药高等院校中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临床药学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阐述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指导合理用药,是拟从事临床药师工作的学生应学习的一门科学,目前仅在一些以西医药为主的医药高等院校中作为研究生课程开设。中药药剂学是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剂学,是中药类各专业教学的主干专业课程,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基础药剂学可细分为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其中,物理药剂学是应用物理化学原理研究和解释药剂制造和贮存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及其内在规律,从而指导剂型及制剂设计的一门学科;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三者关系的一门学科;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时间-数量变化过程,并提出用于解释这一过程的数学模型,为指导合理用药、剂型设计提供量化指标的一门学科。总的说来,基础药剂学与药物制剂的处方筛选、稳定和合理应用密切相关,是药学与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应学习和掌握的专业课程,不仅应在西医药院校中开设,也应在中医药院校中开设。2 基础药剂学课程在中医药院校开设现状目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在中西医药院校的开设已较普遍,本校于2004年以选修课形式对中药学本科生开设了《生物药剂学》课程,同年对研究生开设了《药物动力学》课程。相比较而言,目前国内开设《物理药剂学》课程的学校,特别是中医药院校还不是很多[2]。本校目前也尚未开设此门课程。3 基础药剂学课程在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必要性3.1 《物理药剂学》课程物理药剂学涉及药物制剂设计、成型和质量评价等方面。药物的溶解与溶出、药物及其制剂的表面现象、剂型的物态分类体系及特征、药物制剂的电磁学性质、制剂成型前的单元操作的原理与方法、制剂成型与稳定的原理与方法、药物释放的控制与调节、制剂质量评价技术原理与方法等均离不开物理药剂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药药剂前处理技术和中药传统药剂的成型同样也与物理药剂学紧密相关。例如,中药合剂是在汤剂的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起来的中药真溶液剂。与西药真溶液剂不同,中药合剂在贮存期间允许有微量轻摇易散的沉淀出现。要理解这种质量要求上的差异就需要具备物理药剂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汤剂是一个复杂的液体分散系统:溶解的小分子成分构成溶液剂,溶解的大分子成分构成亲水胶体,不溶的微粒构成疏水胶体或混悬液,而挥发油则可形成不稳定的乳剂。合剂制备过程中的净化和滤过工序可以除去不溶的微粒,但难以保证除去所有溶解的大分子成分。因为亲水胶体属于热力学和动力学均稳定的体系,所以刚生产出来的合剂是完全澄清的,但在放置过程中由于成分溶解度的改变、亲水胶态粒子的陈化聚集等理化性质的变化导致出现沉淀。中药制剂在物理化学方面的这种复杂性和必然性,决定了其质量要求上的特殊性。又如,对于煎膏剂稳定性好的优点和分装要求的解释需要用到渗透压的相关知识。煎膏剂因为含有高浓度的单糖和双糖,所以,可以在制剂中产生一个高渗的环境,使水活度显著下降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制得的煎膏剂装入大口容器中后,要待煎膏冷却后才能加盖的原因是防止水蒸气冷凝导致煎膏表层稀化。糖浓度的下降不仅使其失去抑菌作用,而且低浓度的糖溶液可为微生物的滋生提供营养,导致霉败发生。再如,解释水蒸气蒸馏法需要道尔顿定律,解释中药浸提的影响因素需要Fick’s扩散定律,解释胶体与粗分散液体体系的稳定性需要双电层理论与Stoke’s定律,而用于测定制剂中药物与辅料存在形式的各种分析方法(如X射线衍射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热分析法、圆二色谱法等)也都基于其各种理化性质。3.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在国内已对相当多的中药制剂,如牛黄解毒丸、复方丹参片、香砂六君子丸、琥珀抱龙丸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目前,对中药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和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已成为普通行为,是中药制剂趋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因此,开设这两门基础药剂学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已日益成为中医药院校的共识。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制剂中生物活性物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药效的影响因素及量变过程的角度去理解中医药配伍理论,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对中药剂型选择、工艺改进、制剂质量评价以及用药的合理性作出正确的判断,具备应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知识去指导中药制剂研究、开发、合理用药的能力。例如,甘草在中药复方中多用来“调和诸药”。芍药甘草汤中白芍是解痉镇痛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与甘草配伍后生物效应更强,而甘草本身并无镇痛作用,这体现了中医配伍“七情”中的相使。研究发现,芍药甘草汤给药后白芍入血特征成分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均显著增加,说明甘草具有某种促吸收作用,且成分间量比均呈现经时动态变化,共同促使生物效应增强,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角度以“面”的形式揭示复方配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中药复方双黄连注射剂临床上对上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均有十分理想的疗效,但作为中药注射剂,不仅质量要求高,给药存在一定的风险,给药的顺应性也不好。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对成功寻找和开发其替代给药途径、制备工艺和剂型极为重要[4]。其注射剂与气雾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表明,它们给药后的药-时曲线基本一致,给药后0~6 h内AUC、Cmax及达峰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双黄连气雾剂无论是从药物进入人体的量,还是人体最大效应强度和起效速度,都与双黄连注射剂接近或一致,这就为双黄连气雾剂直接取代注射剂提供重要依据[5]。再如,对以水醇法、醇水法等不同工艺制得的双黄连口服液药动学参数测定表明,给药后0~11 h,醇水法的黄芩苷AUC明显大于其他组,其生物利用度也最大,这就为筛选最佳提取工艺提供了客观评价标准[6]。4 关于中医药院校开设基础药剂学课程的建议与工业药剂学和中药药剂学相比,基础药剂学的内容更为抽象和深奥,因此,无论是老师讲授还是学生学习都更具难度和挑战性。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基础药剂学课程的讲授应注意以下几点。4.1 学科基础具备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是学好基础药剂学的重要保障。例如,要学好生物药剂学必需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解剖学基础知识;要学好药物动力学需要具有必要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而学习物理药剂学则需要对物理化学的知识有所掌握。由于本科生基础药剂学课程一般安排在《药剂学》或《中药药剂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后,故一般开设于本科生学习的最后一个学年,与《生物学》、《解剖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往往会相隔2~3个学年的时间。因此,授课时应安排适当的学时从药剂学角度对上述必需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作深度适当的复习。如在讲授药物吸收之前,对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上皮的种类、组成与特点以及上皮细胞间连接的方式应从药物吸收的角度作适当的复习。4.2 改革教学模式因为基础药剂学的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所以在教学上要紧密结合案例式、启发式和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对抽象理论和过程的理解。例如,在介绍药物动力学时可以利用临床实例为引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介绍物理药剂学时可联系日常生活与药剂学实例,力求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在介绍生物药剂学时可把微观的药物体内过程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出来。4.3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和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科学、系统地应用基础药剂学原理与方法解决药剂学实践中的有关问题,而且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基础药剂学的神奇与重要性,从而自觉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自微乳化系统制备时,油相神奇消失的现象可激发学生对界面现象的兴趣。让学生亲身实践药物在自己体内的吸收与消除则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热情。【参考文献】[1] 屠锡德,张钧寿,朱家壁.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陈新梅.物理药剂学课程开设现状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 28(5):[3] 沈岚,冯怡,徐德生,等.配伍前后芍药特征化学组分体内药动学变化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3):[4] 郭立玮,金妙文.加强中药新药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意义及措施[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6,7(1):[5] 徐凯建,孙考祥,陆义成,等.“双黄连”注射剂与气雾剂的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11):[6] 张永恒,张玉芳,吴玉波,等.双黄连口服液4种提制工艺制品的质量考察[J].中成药,1991,13(1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