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减少配药时针头切割胶塞掉屑的方法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1284次
在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需要从密封瓶内吸取药液加到液体中,而密闭瓶盖内层为胶塞,由于需要针头来加药,针头是钢针,很锋利,容易切割胶塞,使掉落的胶塞容易进入液体中,造成微粒的污染。瓶塞碎屑中内容物给人体造成了广泛而持久的危害,主要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静脉炎、变态反应、血小板减少等,从外观上是一种异物,若护士在检查中未发现,会给患者带来紧张感,甚至造成医疗纠纷[1],为了减少胶塞的形成,笔者在临床经验中不断地进行观察,总结出新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取相同的头孢呋辛钠,1.5 g/支,批号:13031604,溶媒:0.9%NaCl溶液,规格:100 ml/瓶,取20 ml注射器带有12号针头,药品及注射器,无过期、无变质,符合要求。
1.2分组:配制400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瓶,各组中同一产家规格的液体瓶数相等,使之具有可比性,并仔细记录。一组为改进法,即:抽取药水时采取不同位置抽取并针头背面用力,使针梗略有弯度,边用力边向刺胶塞内为改进法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即:在相同位置采取多次抽取药水。整个溶液过程必须要同一个人操作,避免个体差异,由两个人进行检查,检查液体中胶塞以肉眼见为准。
1.3操作方法
1.3.1对照组:备好0.9%NaCl溶液、头孢呋辛钠,常规消毒,取20 ml注射器传统方法溶药,每瓶相同位置(溶药1次,冲药1次),每穿刺1次检查针头1次,如有胶塞及时更换,待药水加完后检查、统计药水中含有的胶塞数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1.3.2试验组:用物、顺序、检查方法同对照组,穿刺时溶药时,在不同位置(溶药1次,抽药1次),当针尖接触胶塞时手稍向针头的背面用力,使针梗略有弯度,边用力边向刺胶塞内,要注意力道,以不损坏针头为原则。
2结果
两种穿刺方法形成碎屑的比较详见表1。
表1两种穿刺方法碎屑情况比较(支)针头有碎屑无碎屑总数试验组3①197①200①对照组59141200合计62338400注:与对照组比较,① χ2=60.22 ,P<0.01
3讨论
瓶塞为橡胶质地,具有很大的伸展性,只要对胶塞的背面施以压力就可以,而因为针头的孔壁较锋利,所以切割胶塞的几率较高。穿刺部位应在胶塞孔中,因孔中的厚度比其他位置的薄,易于穿刺,每个孔穿刺1次,可减少碎屑的产生。在选择注射器时也要确保钢针锋利、毛刺少、终端过滤器可靠。减少加药次数,建议一瓶输液中所加药品不要超过两种,避免一瓶药液反复穿刺同一部位。
改进加药法的优点:①针头接触瓶塞时,压力转向针头背面,先使橡胶塞顺弹力下陷,使针头进针的针头斜面能得到缓冲,可以减少胶塞的切割。②反复穿刺相同的位置,使针头反复切割胶塞,使胶塞掉落,堵塞针头或者掉入液体中,增加液体的感染机会,然而在不同的位置进针可以减少针头在相同的位置切割,减少碎屑的发生。配制后若有碎屑则弃去不用,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应用改进加药法能明显降低胶塞掉屑的形成率,降低了加药微粒污染液体的机会,减少了外源性污染,保证了配药质量和输液安全,减少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由于当前多数医院护士人员不足,护士工作量大在加药过程中,为了快速配药,配制药水不注意胶塞掉落的危险,而只求速度。本组资料显示改进加药法,可以减少药液掉屑机会,即快速、简单、实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2]。
4参考文献
[1]陈辉,游琨.减少胶塞碎屑形成的加药进针方法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7):46.
[2]郑文静,催秀梅,欧梅娇,等.两种加药进针方法对胶塞碎屑形成的影响[J].基础护理研究,2005,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