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临床药学》

奥拉西坦治疗颅脑损伤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4-02-24  浏览次数:961次

颅脑损伤指由于机械原因导致的颅骨骨折、头皮损伤及脑部损伤等,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危重型疾病之一,其特点为死亡率高、预后效果差。患者常伴有智能障碍和记忆力减退等的脑外伤后遗症,对此神经外科医生多选用促智类药物奥拉西坦等给予对症治疗[1]。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80例颅脑外伤患者,分别运用奥拉西坦进行治疗,比较治疗效果,为颅脑外伤患者临床用药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患者80例,男48 例,女32例,年龄15~68岁,平均46.7岁。所有患者经脑CT或 MRI检查确诊,损伤类型包括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和脑干损伤等。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损伤程度、GCS、 MMSE和NIH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止血、控制颅内高压、脱水、抗炎及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奥拉西坦注射液(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60070)4.0g/d,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体积为 100~250 ml的溶液,静脉滴注,1次/d,3周为1个疗程。

1.3 临床疗效判定:详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 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0.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GCS评分、MMSE、NIHSS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MMSE、NIH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可知,治疗组的GCS评分及 MMS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NIHSS显著低于比对照组(P<0.01)。以上结果说明奥拉西坦注射液对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治疗后,经血常规、尿常规检查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经相应治疗后消退。

3 讨论

颅脑损伤后患者常伴有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的脑损伤后遗症,促智药是通过选择性作用于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保护和激活神经细胞功能恢复,从而促进学习记忆能力恢复的一类氨基丁酸类神经外科药物[2]。奥拉西坦是一种新型氨基丁酸衍生物,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其作用已有确切研究表明该药具有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智力和记忆力的作用。是一种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促智类药物。奥拉西坦能透过血脑屏障,改善大脑血液微循环,同时促进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乙酰胆碱的转运,激活腺苷酸激酶,提高ATP转化,促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及胆碱的代谢,另外,奥拉西坦还可改善大脑对氧和葡萄糖的吸收,防止神经萎缩和促进神经细胞的可塑性修复,从而有效的改善智力和记忆力障碍[3]。

我院神经外科进行了奥拉西坦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统计分析显示,治疗后,奥拉西坦组和对照组患者的GCS、MMSE、 NIHS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1);奥拉西坦组患者的GCS评分及MMS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NIHS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以上研究表明,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可明确改善预后,且不良反应较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4 参考文献

[1] 李建伟,杨东军,陈旭义,等.奥拉西坦对颅脑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3,33(1):4.

[2] 周广滨,王鹏宇.奥拉西坦辅助治疗急性颅脑损伤48例[J].中国药业,2013,22(15):78.

[3] 张微微,李小刚,王默力,等.奥拉西坦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4):48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