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临床药学》

针灸联合西药治疗颈椎病25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23  浏览次数:966次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人们伏案工作时间的延长,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已经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临床上治疗颈椎病的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针灸治疗颈椎病历史悠久,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费用低等优点[1]。笔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颈椎病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颈椎病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椎动脉型)的诊断标准;经X线摄片及CT、MRI检查均示有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TCD检查均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的心、肺、脑及血液系统疾病者;排除美尼尔氏病、脑动脉硬化症等引起的眩晕;排除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脊椎炎性病变、急性颈椎间盘脱出、结核、肿瘤、脊椎骨折等。男22例,女28例;年龄20~65岁,平均(45.2±4.5)岁;病程1~48个月,平均(8.5±3.2)个月。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颈项疼痛等,曾有猝倒发作。将该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西比灵,5 mg/次,2次/d。倍他西汀,5%葡萄糖溶液250 ml加倍他西汀20 ml静脉滴注, 1次/d。眩晕片,2片/次,3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头维、太阳、三阴交、太溪、行间,患者取俯伏坐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以2寸毫针直刺1~1.5寸得气后,手法用平补平泻法,至患者肢体麻木或过电样感即可。留针20~30 min,中间运针1次, 10 d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2]。 ①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腱反射肌力正常,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TCD显示椎基底供TCD基本正常,能够正常活动及工作。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或改善,腱反射肌力部分恢复,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或弱阳性,偶有发作性眩晕及颈项不适感,不影响正常活动及工作。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善或病情有所加重。有效=痊愈率+好转。②疼痛的评定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分为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 <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3 讨论

颈椎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一种颈椎的退行性病变,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颈肩痛、手臂麻木等,在4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较高。颈椎病的治疗比较困难,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一般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椎动脉型颈椎病以眩晕、头痛、颈项疼痛等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学中“骨痹”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其是由跌打损伤、感受外邪、动作失度,导致颈项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针灸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具有旺盛正气,疏通经络,解痉止痛的作用[3]。针刺百会、四神聪可补之益气升阳,使髓海充盈,针刺风池可清头目,针刺头维、太阳、三阴交、太溪、行间,可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和椎动脉的顺应性,缓解颈肌或血管痉挛,减轻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压迫和对颈神经根的刺激,增加脑供血。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针灸联合西药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吴胜开.针灸治疗颈椎病神经根性疼痛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1(10):851.

[2] 朱晓平,符文彬,张光彩,等.针灸治疗颈椎病远期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6):918.

[3] 罗晓利.针灸配合手法治疗颈椎病80例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5(21):101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