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临床药学》

膈下逐瘀汤治疗腹壁液性包块1例

发表时间:2011-12-06  浏览次数:1101次

许向明 311222浙江临安市龙岗镇卫生院

病历资料

患者,女,60岁,2010年5月28日初诊。自诉:腹部疼痛不适2个月余。患者2个月余前,右上腹部痛,呈持续性胀痛。B超检查提示:胆囊结石,胆囊多发性息肉。3月2日住杭州某医院,入院诊断:胆囊结石,胆囊多发性息肉。3月5日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手术很顺利,术后创口恢复良好,但从术后第2天起,左下腹时有疼痛,无畏寒发热,其他生化指标均正常,3月13日出院。出院后,患者左下腹部疼痛并没有减轻,发现左下腹部有一包块,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走路时包块有重坠感。4月16日再次住杭州某院,入院诊断:腹壁肿块待查,腹壁血肿。胆囊切除术后。同日在B超定位下行腹壁肿块置管穿刺引流,引出暗红色液体,并放置引流管外流。4月28日拔出引流管。5月7日复查B超;左下腹壁血肿置管引流术后,较前缩小,未见明显积液。当日出院,出院诊断:腹壁血肿,胆囊切除术后。5月26日在当地医院复查B超提示:脐周左侧偏下方见大小约6.7cm×3.8cm液性回声,内部透声欠佳,形态规则,界清。CDFI未见血流信号。

患者今来本院要求中医治疗,查左下腹有压痛,体检:腹平软,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未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左下腹有压痛,左下腹可触及5cm×4cm大小肿块,质硬,无波动感,边缘光滑,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中医诊断:积聚包块(血瘀气滞型)。处方:膈下逐瘀汤。五灵脂12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16g,乌药10g,元胡10g,甘草9g,香附10g,红花9g,枳壳10g,穿山甲6g,7剂,水煎服,1剂/日。6月4日复诊,左下腹疼痛有所缓解,大便矢气增多,食欲增加。守前方7剂。7月28日再次复诊,左下腹无明显疼痛,已能做家务劳动。查体:左下腹肿块已不明显,无压痛。前方加北沙参30g去穿山甲。7剂,水煎服,1剂/日。四诊,2011年1月9日,复查B超示:脐左侧偏下方见约3.2cm×1.5cm的无回声团块,形态规则。检查提示:脐周左下腹无回声块。五诊:2011年5月8日,B超复查示:左下腹部超声未见明显异常。按:本案例是极少见的,是什么原因引发的,还是没有结论。

讨 论

王清任《医林改错》的“膈下逐瘀汤”写道:“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竖血管凝结成竖条,横血管凝结成横条,横竖皆自凝,必接连成片,片凝日久,厚而成块”。主要临床特征有疼痛,积聚成块,卧则腹壁(病人夜卧,腹中似有物,左卧向左边坠,右卧向右边坠),和患者症状相似,膈下逐瘀汤行气化瘀散结。

方中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元胡、香附、乌药、枳壳疏肝止痛;五灵脂专入血分,苦泄温通,长于散瘀止痛,且不伤胃;穿山甲增加活血化瘀的疗效,《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所言“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本案方证对应,诚如王清任所说:“无论积聚成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或按之跳动,皆以此方治之,无不应手取效”。在此,我们惊叹王清任的诊断和治疗的正确性,使我们确信《医林改错》是王氏数十年对人体解剖结构亲自观察,结合临床实践取得的结晶。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