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密达和锡类散治疗口腔溃疡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2-12-26 浏览次数:913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李静娟 江苏省常州市儿童福利院,213004
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凹陷、周围充血。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及自限性等特点,好发于唇、颊、舌缘等。致病机制仍不明确。病因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口腔局部刺激、精神因素、遗传因素、贫血、变态反应、内分泌因素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1],系统性疾病、免疫及微生物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治疗主要以局部治疗为主,严重者需全身治疗。 本院2009-2011年分别用思密达和锡类散治疗口腔溃疡共51例,疗效对照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1例,年龄为6个月—14周岁,都符合本病诊断,其中男童29人,女童22人。分轻型:溃烂斑发生在粘膜表层,直径<5mm,溃疡数3个以下,不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共43例,其他8例为重者,均无局部淋巴结肿大,加用口服药。
2 治疗方法
32例使用思密达,其余用锡类散,所有病例均进食后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喷药至患处,每天3次。使用锡类散的病例根据药物流失情况补喷该药。
3 结果
使用思密达的轻型患儿2—3天患处疼痛减轻,创口愈合,重者4—5天创口愈合,使用锡类散的轻型患儿4—5天患处疼痛减轻,创口愈合,重者6—7天创口愈合。
4 讨论
口腔溃疡又称“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在人群中约超过10%的人患有口腔溃疡,可以发生于各种性别及年龄段,以中青年为多见,其发病与季节无明显关系,特点为口腔粘膜局限性溃疡损害,可发生在口腔粘膜任何部位,以唇、颊、舌最多见,最初表现为小红点,1—2天后成黄豆大小灰白色溃烂斑,少则1—2个,多的可达10个以上,呈独立存在。溃烂斑如发生在粘膜表层,痊愈后不留瘢痕,严重的可深达粘膜下层,愈合后会留有瘢痕。在发生口腔溃疡时,患者除疼痛外一般很少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基本不影响学习或工作,有的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溃疡的面积增大、数目增多,疼痛会加重,愈合期延长,影响进食和说话。
锡类散主要功效为解毒化腐,有利于创面的修复,但味苦,患者依从性差,小儿喷敷该药后会用手抠患处,加剧溃疡面的扩大,同时唾液分泌增多,局部药物被稀释流失。思密达主要成分为双八面体蒙脱石,其层纹状分子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病毒、细菌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将其固定在表面,使之失去致病作用,并通过与粘液蛋白的相互结合加强消化道粘液层的韧性以对抗攻击因子[2],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粘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卸功能。思密达完全不吸收入血,非常安全,唯一的副作用就是偶见便秘,大便干结。在病例中因所用剂量很少,即使有进入胃肠道也更微乎其微,不致引起该现象。而其具有的香兰素芳香味,使患者乐于接受,依从性好,尤其是小儿,能减少他们对用药的恐惧感。因此用量少、疗程短、疗效自然也较锡类散更好。
【参考文献】
[1] 吴少鹏.实用口腔科手册(第二版).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90—91.
[2] 张希德,王建湖,刘泽玲.实用临床药物手册(第二版).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