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外周血管疾病患者的介入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2-08-17 浏览次数:491次
作者:马文滨 作者单位:天津市大港油田总医院血管外科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外周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 对35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观察和分析其治疗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成功,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介入诊治,只要进行严密观察和规范化处理,一般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外周血管疾病;并发症
外周血管病主要是指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大动脉炎及闭塞性脉管炎等,属于常见病。有很高的致残率,内科治疗效果甚微,手术治疗为有创治疗方法,且效果有限。1964年美国医生Dotter开创了不用开刀的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方法,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适应证不断扩大,治疗效果提高,血管开通率由早期的50%提高到90%以上,半年再狭窄率下降至30%~20%,并发症由5%下降至1%。我院近两年对35例外周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介入诊治术,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6月到2008年7月共收治了35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其中12倒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锁骨下动脉狭窄,10倒为大动脉炎所致颈动脉狭窄,9倒为大动脉炎所致的肾动脉狭窄,4倒为大动脉炎所致腹主动脉狭窄,临床上均以无脉症或高血压就诊。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38~71岁,平均42±2.8岁。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PCI), 将导管送人动脉鞘(6F),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及无菌操作,利多卡因局麻后行股动脉穿刺,并植入6F或7F、8F动脉鞘,并注入肝素100 U/kg。PCI术后测激活凝血时间(ACT)<150 s时拔除动脉鞘管。所有患者术前常规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塞氯匹啶250 mg,2次/d或氯吡格雷300 mg,顿服;术后常规给阿司匹林300 mg,1次/d,3个月后改为100 mg,1次/d,长期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按术后医嘱执行。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成功,共植入支架35枚,病变段血管得到再通,患者症状得到缓解。术后随访仅1例术后2个月后超声检查发现皿管内支架闭塞,因操作过程中导丝穿破血管而放弃支架植入。
3 讨论
外周血管疾病有很高的致残率,内科治疗效果甚微,手术治疗为有创治疗方法,且效果有限。1964年,美国医师Dotter开创了不用开刀的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方法,1972年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使这一技术发展成熟。此后相继开发了激光血管成形术,动力性血管成形术(旋磨导管),血管内支架,超声血管成形术,基因治疗及血管内放射治疗预防术后再狭窄等。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有创的检查和治疗, 每年国内有数以万计的患者接受PCI,虽然操作本身是安全的,但由于是创伤性手术,不可避免地存在并发症。这就要求每一个心血管内科护士了解其危险因素、正确识别并发症,并熟练掌握处理方法。
同时在应用PCI治疗外周血管疾病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支架置放:一般要求覆膜支架的直径大于损伤动10%~20%,以保证其对血管有持久的径向支撑力,使支架与血管紧密贴附,减少支架移位和内漏等并发症。支架长度以能有效封堵破口并且能牢固地锚定为度,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如应尽量避开大的动脉分支等,如锁骨下动脉植入覆膜支架应考虑其是否影响椎动脉,支架置入前应进行彻底的脑供血评估,必要时可先行血管外科血管旁路移植。另一方面,一些动脉的分支在支架植入前应先进行栓塞,如髂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应栓塞髂内动脉。关节附近动脉相对运动较多,支架植入后有发生支架折断和受压等并发症的危险,过关节部位应选用螺旋型覆膜支架。②溶栓时间:本组患者多为慢性血栓形成,大量或大块血栓脱落,可以表现为急性缺血,尤其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过程中,物理损伤完全可能加重和加快脱落。因此,治疗慢性血栓同时,针对其可能引起继发新鲜血栓溶栓治疗十分必要。③并发症预防:进行介入操作的医生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引起的动、静脉不必要的损伤;切实找准穿刺部位,争取穿刺入血管前壁,尽量避免进入侧壁及后壁。严格掌握拔管时间及技术。
PCI后拔管应在术后4h进行,拔管前应查ACT,待恢复到正常值的1.5~2倍范围时方可拔除。拔管时严格按照操作常规,找准血管穿刺点,在肥胖的患者更应谨慎操作。应用血管缝合装置缝合穿刺口是近年国内外一种较新的技术。与常规处理方法比较,具有安全、有效、可靠、操作较为简便和患者不适及痛苦少的特点。
目前临床应用较少,价格是一个主要因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在临床推广应用。总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疾病一项较新的临床技术,总结探讨PCI围手术期的合理治疗方案和措施,对进一步减少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有积极意义。[3]
【参考文献】
1] 姜东炬,Whittarer LS,Strumpf RK,等.经皮血管缝合器的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2,10(1):50-51
[2] 周娟华,吴巧元.PTCA加支架术后患者卧床及翻动时同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4):435-436
[3] 彭永平,江时森,陈锐华,等.心导管介入术致急性低直压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1999,12(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