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肌缺血阈变化
发表时间:2011-07-08 浏览次数:401次
作者:季英敏,王悦喜,张 剑 作者单位:010050 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缺血阈(MIT)是指冠心病者在动态心电图(DCG)检查中发生暂时性心肌缺血时的心率水平,通过检测最高心肌缺血阈(HMIT)、最低心肌缺血阈(LMIT)及心肌缺血变异性可以发现冠心病者心肌缺血阈的变化规律,从而评价冠心病者各种疗法的疗效及指导患者运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选自2002年以来24小时DCG检测有间歇性ST段压低者,符合心肌缺血诊断标准。即心电图出现ST段下降≥0.1mV,下降持续时间≥1min,与另一次缺血发作至少间隔1min。所有病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符合冠心病诊断,或有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过程。全部病例共118例,男性72例、女性46例,年龄36 79(61.25±7.26)岁,其中AMI恢复期24例,稳定性心绞痛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8例,心功能不全者9例,排除心房颤动、洋地黄中毒、束支传导阻滞、心室肥厚、预激综合症、早期复极综合征及各种干扰因素等影响ST段改变者。
1.2 方法 运用比顿(北京)医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Bethune21型18导联DCG分析系统进行24h DCG检测分析,检测过程中详细记录受试者症状和生活日志。记录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心肌缺血发作时的最高心率和最低心率,计算心肌缺血阈的变异性。后者等于(HMITLMIT)/LMIT×100%。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统计学分析采用PEMS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资料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全部受检者共检出心肌缺血978次,平均每人8.2次,ST段压低幅度0.1 0.5mV,平均ST段压低值(STD)为(0.19±0.06)mV,伴典型心绞痛者23例,占全部病例19.5%;伴不典型心绞痛者37例,占全部病例31.3%;无心绞痛发作者58例,占总数49.2%。全部患者平均心率76次,ST段压低时平均心率92次/min。如按照发作前后心率较平均心率≥10%为快频率依赖,而<10%为慢频率依赖,则快频率依赖87例、占总数83.7%,慢频率依赖9例、占总数7.6%。
2.2 心肌缺血昼夜分布规律 以6:00 12:00发作最多,共发生567次,占58.9%;12:01 22:00共发生286次,占29.2%;22:01 5:59发生125次,占12.8%。24小时最高心肌缺血阈为(102.06±12.18),最低心肌缺血阈为(69.13±8.87),P<0.001,统计有高度显著差异性。最高心肌缺血阈常发生于6:00 12:00,占92.44%;最低心肌缺血阈常发生于18:00 24:00,占76.31%.
2.3 昼夜心肌缺血阈比较 统计分为两个时间段,白天为6:01 18:00,夜间为18:01 6:00。提示夜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Ⅳ)较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TMI)长,ST段压低程度大,见表1。表1 昼夜心肌缺血阈比较
2.4 最大、最小心肌缺血阈与最大、最小心率比较 统计从晨6点开始,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间段,分为12个时间段。最大心肌缺血阈和最大心率均在8 10点;心率前者为(102.06 12.18),后者为(109.77±15.32),P值>0.05。最小心肌缺血阈发生在22 24点,最小心率发生在2 4点,前者心率为(69.13±8.37),后者心率为(53.25±8.67),两者比较P值<0.05。
3 讨论
DCG检测心肌缺血的价值已经肯定,常用来检测有症状及无症状心肌缺血。近年来运用心肌缺血阈进行冠心病随访和评价各种治疗。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通常用心率×平均动脉血压×心室射血时间来定义心绞痛阈。在平均动脉血压和心室射血时间这两个参数相对变化较小的情况下,可用心率来表示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阈值。所谓心肌缺血阈,是指同一次DCG检查中发生暂时性心肌缺血的心率水平。最高心肌缺血阈是指同一次DCG检查中发生心肌缺血时的最高心率,最低心肌缺血阈是指同一次DCG检查中发生心肌缺血时的最低心率。心肌缺血ST段下移可在心率快时,也可在心率慢时发生,大部分是在清醒状态下发生。最高心肌缺血阈出现的高峰是在上午6 12点,常发生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与DCG最大心率发生时间相一致,提示发生机制与心肌耗氧量增加有关,此时可用β受体阻滞剂来调节。最低心肌缺血阈常发生在休息或轻微活动时,与24小时最低心率发生事件及最低心率数都有一定差异,提示最低心肌缺血阈与冠状动脉张力增加,即与冠脉痉挛有关,此时可用钙拮抗剂或硝酸酯类来降低冠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