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血脉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1-07-07 浏览次数:439次
作者:张溪媛,张艳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位在脉壁,根本在于心主血、心主脉功能失调。心主血脉功能失调可引发的症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十分接近。大量循证医学证明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老龄化的必然结果,可以应用药物进行预防与治疗。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心主血脉 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由各种诱因引发脉道功能失常的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在临床上常见为心、脑血管及周围循环系统的疾病。祖国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血、脉以及主宰二者的“君主之官”心,与AS密不可分,心主血脉功能失调更是导致AS的主要因素。
1 心主血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
心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是指心有主血和主脉两方面的功能。心主血其含义为:心气推动血液环流不息的运行,对人体各脏腑器官具有滋养作用[1],维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若素体不足,年老体虚,以及高脂饮食,情志失调等因素诱发心气虚,造成血行无力,心力、心律、心率异常,则心主血功能失调,心脏无法正常搏动及推动血液的运行。血行不利,停于脉中,产生“瘀血”,日久化火而蕴“毒”成“痰”,即现代医学所说的病理产物。“瘀”“毒”“痰”瘀滞脉道日久,侵及脉壁,形成粥样病灶[2]。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气虚患者PEP(排血前时间)/LVET(左心室排血时间)的异常率为9.7%,心气虚严重影响心脏射血功能,进而影响血液循环。换言之,心主血功能失调严重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脉道。
2 心主脉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
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是血液运行的管道。祖国医学中,脉属“奇恒之府”,血液和营气皆循环行于脉内。心主脉是心主血脉的另一生理功能。心主脉是指脉管的充盈和通利,也就是脉的正常功能活动有赖于心脏的搏动[4]。动脉粥样硬化属于祖国医学的“脉痹”范畴。其根本在于脉壁异常,脉道不利。《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之合脉也”,“诸血者,皆归于心”,指出血是通过脉而归于心的。心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滞于脉中,脉道不利。心脏无法通过促血液循一定方向流动而调节脉率、脉压、张力,即心主脉功能失调,易出现心脉痹阻。日久则脉道失养,损伤脉管。
3 心主血脉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
心主血脉理论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心脏在血液循环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心的主宰、控制下,以心气为动力,以血脉为物质基础,血行脉中,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若心主血、心主脉任一功能失调造成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脉道不利则可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诱因为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以及长期精神压力等。其中,高脂血症为最主要的诱因。高脂饮食造成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特别是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或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增高,可以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另外,高血糖,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的增高,同样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即血液异常,血中有病理产物产生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中医学认为的血中病理产物“瘀”“毒”“痰”可以致动脉粥样硬化相符。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脂质沉着于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使内膜灶状纤维化,中层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增殖,形成粥样病灶,管壁变硬,管腔狭窄,最终引起继发性病变,证实了脉道不利、心脉痹阻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
4 心主血脉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
祖国医学虽无“动脉粥样硬化”之称,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胸痹”“眩晕”“中风”“偏枯”等范畴。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一种疾病的名称,更是多种心、脑血管及周围循环系统疾病的病变基础。临床上常见为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心前区闷痛,常呈放射性,放射至左肩及左臂。斑块破裂时可以形成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心肌梗死。《灵枢·五邪》篇云:“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论》篇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与现代医学所描述的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症状十分接近。《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则与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变症状很相似。当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周围血管时,常以下肢动脉为主,临床表现为肢体局部皮肤红肿、变色及瘙痒,形成血栓时由于血供障碍可以引起间歇性跛行或下肢坏疽[6]。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位在脉壁,根本在于心主血、心主脉功能失调。心主血脉功能失调可引发的症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十分接近。大量循证医学证明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老龄化的必然结果,可以应用药物进行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1]徐 放,于 峥,敖丽英.《内经》“心主血脉”理论对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指导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7):494496.
[2]张 艳,杨关林,于 睿,等.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虚瘀痰毒病因病机实质研究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5131514.
[3]王忠云,张卫国.“心主血脉”与心钠素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1990,10(6):45.
[4]马淑然,刘燕池.心主血络论[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4):254256.
[5]章 薇.心主血脉的内涵考释[J].中医药学刊,2004,22(2):253254.
[6]钟志明.从急性冠脉综合征论心主脉[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