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临床见习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11-07-06 浏览次数:389次
作者:王江 祝善俊 田颖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内科中心,重庆 400037
【关键词】 临床见习 心血管内科 循证医学
临床见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和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并将之运用于实践、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的十分重要的学习阶段。心血管内科是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繁多,尤其是心脏听诊、心电图图谱的辨认,同学们普遍认为不易掌握,一直是学员学习和教员授课的重点及难点[1]。多年来,我科承担了大量的见习带教任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学员顺利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功地迈出从课堂走向临床的第一步,为接下来的临床实习打下基础。现将我们见习带教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如下,旨在与同行进行探讨。
1 培养良好的医德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见习主要是进行临床“观摩”,并没有真正参与对患者的诊治工作,是否存在对患者的医德问题?我们认为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临床的第一步,培养良好的医德必须从现在抓起,以便为将来的实习和工作打下基础。让学员知道“无德不成医”、“医乃人术”的古训,如何帮助实习生走好行医生涯的第一步,临床带教老师起着重要的作用[2]。一名优秀的教员,不仅要身体力行,为学生提供医德的榜样,还要经常启发教育学员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视病人如亲人。培养学员充满爱心、充满同情心的健康情感,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职。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大多有较为严重的心衰,平时活动不便,卧床时间长,有较重的心理负担,情绪暴躁。家属由于长时间照料患者,因此部分家属比较反感见习学员询问病史、查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学员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我们在带教过程中鼓励见习学员在询问病史时多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的疾苦,给予心理疏导,查体时尽量保护好患者,以免受凉,避免不熟练的反复操作,让患者建立起对学员的信任感,并争取家属的配合。让学员充分认识到,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不仅应当尽力救治患者,同时也要时时与患者沟通,爱护与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 强调规范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心血管内科见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掌握病史的采集及正确的体格检查。病史的正确采集能帮助作出正确的诊断,是临床工作中的基本功。在以往的带教工作中,我们发现见习学员在患者面前普遍存在询问病史不全面的现象。心血管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活动后呼吸困难、咳嗽等。以胸痛为例,在见习学员询问病史时,我们注意引导他们询问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诱因、对药物的反应、伴随症状等,使他们对胸痛的性质有全面的了解,不仅能对临床诊断提供帮助,而且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在体格检查方面,多数学员认为听诊是心内科见习的难点,课堂上所学习的心脏杂音很抽象,课后很容易遗忘。为了让学员在见习阶段练好听诊这一基本功,我们在带教时特别选择有典型杂音的患者,对照课堂知识启发学员认识。以二尖瓣舒张期杂音为例,让学员注意杂音的部位、时期、传导方向、强弱等,让学员反复听,结合杂音产生的机理给学员讲解,加深认识。
3 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近几年,临床医疗模式正从传统的经验治疗向循证医学转变,循证医学即“慎重、准确、公正地根据当前所能获得最好的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制定出患者的诊疗措施。”循证医学将帮助培养用医学文献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将医学研究的结果用于临床实践[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员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查阅文献、检索资料、探索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学习,为他们将来能成为一名科研型的临床医生奠定基础。 我们在学员接触临床的开始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员循证医学理念,使他们逐渐学会从纷杂的临床资料中学会去伪存真、归纳分析,从共性到个性分析和研究疾病的现象和本质,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临床思维。总之,见习教学是教学医院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见习过程中培养学员良好的思维模式,使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仅会使学员终身受益,也能提高教员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姚 青,宋治远, 何国祥. 心血管系统临床教学的体会[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3):186.
[2] 张 卫,李国标,金文敏. 心血管内科临床见习带教体会[J].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5):708.
[3] 杜文琪,张南征. 医学生内科实习带教体会[J].中国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3(4):3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