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三腔起搏器成功安装1例

发表时间:2010-09-03  浏览次数:419次

  作者:王增帅 金刚 吴国霞 王峰 闫旭龙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内蒙古包头 014030)

  【关键词】 三腔

  近期我科对1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患者进行了三腔起搏器心室再同步化(CRT)治疗,并对其术后1个月的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60岁,6年前始多于劳累后感胸憋、气短,休息后可缓解,但上述症状易反复发作,曾在我院查心脏彩超示:扩张型心肌病,并多次以“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在我科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但病情反复发作且逐年加重。本次患者因感冒后再发气短、喘憋,伴夜间不能平卧入院。查体:血压130/70mmHg,心率108次/分,呼吸28次/分,体温36.0℃,口唇发绀,双肺底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低,心尖搏动点于左锁中线外第6肋间2.5cm处,弥散,心尖部可闻及Ⅲ/6SM,律不齐,早搏5~8次/分,肝未及,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ECG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LBBB),QRS 160ms,频发室性早搏。胸正位片示心影增大,心胸比约0.70。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71mm,左心室射血分数(EF)32%。入院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阻滞(LBBB),频发室性早搏,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住院期间经积极抗心衰治疗后效果欠佳,向患者及家属介绍CRT治疗原理及方法,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字,于病情稍稳定后行手术治疗。

  1.2手术过程局麻下行左锁骨静脉下穿刺,置入长导丝及导引管,先由长鞘内置入冠状窦电极至冠状静脉远端,再沿电极送入导引管长鞘至冠状静脉窦(CS)口内约2cm同时撤出冠状窦电极,再送入冠状静脉造影导管,扩张球囊,同时注入造影剂,使冠状静脉充分显影,见心大静脉显影较好,确定将左室(LV)导管置入心大静脉,退出造影导管,再沿长鞘送入Medtronic电极导管,在透视下送达心大静脉最远端,固定。起搏时为左心室起搏图形,心内心电图示小A大V,测阈值、阻抗、R波振幅(见表1),满意后撕去长鞘。再从锁骨下静脉分别送入右心室(RV)和右心房(RA)电极并测试相关参数(见表1),固定导管。然后将LV、RV、RA电极导管分别连接至INSYNC Ⅲ三孔三腔起搏器,并埋置入左前胸部皮下囊袋内,起搏器呈双室起搏。做12导联心电图:QRS时限为140ms,心电轴右偏,透视见导线位置良好。

  表1术中测各部分参数(略)

  2 结果

  本例患者术前心电图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LBBB)图形,QRS波时限160ms。术后1个月复查:QRS波时限140ms,心胸比例由原0.70缩小至0.60,彩超示左心室由原71mm缩小为59mm,左心室射血分数(EF)由原32%提高到43%,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3讨论

  CHF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药物治疗CHF有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断剂的应用,使CHF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CHF晚期患者心功能极差,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且易反复。近几年来,对CHF的研究除药物外,心室再同步化(CRT)双心室及右房多部位起搏在临床上应用较多,许多研究证实CRT治疗已显出了较好的效果,其目的主要是纠正心力衰竭后的电和机械功能紊乱[1-2]。安置双心室同步起搏器后纠正了由室内传导延迟导致的左室充盈时间缩短,收缩不同步以及二尖瓣返流,从而改善心功能[3]。从本例患者术前术后比较观察,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对慢性心衰伴室内传导阻滞患者,双心室起搏、心室再同步化(CRT)确为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方法,其技术难度是将左心室导线送入冠状静脉窦的某一合适分支。

  【参考文献】

  [1] Gras D,Mabo P,Tang T,et al.Multisite pacing as asupple mental treatment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MedtronicInc.InSync Study[J].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J],1998,21(11 Pt 2):2249-2255.

  [2] 郭继鸿,张海澄.心脏起搏的最新进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1.

  [3] 华伟,王方正,张澍,等.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近期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1-2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