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426例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4-29  浏览次数:468次

  作者:王爱国 佟金荣 赵宗瑞 孙洪涛

  [摘要]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临床特点、血栓栓塞和抗凝治疗现状。 方法 对2000~2004年426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156例(36.62%),风湿性心脏病54例(12.68%)。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64例(15.02%),其中瓣膜性房颤与非瓣膜性房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非瓣膜性房颤中,左房的大小在栓塞组与非栓塞组差异无显著性。接受华法林治疗89例(20.89%)。 结论 本研究提示房颤的抗凝治疗在基层医院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心房颤动;血栓栓塞;抗凝治疗

  Clinical analysis of 426 cas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ANG Ai-guo,TONG Jin-rong,ZHAO Zong-rui,et al.Zuozhong Railway Hospital,Anner Mongolia 029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thromboembolism and the anticoagulant therapy of the atrial fibrillation (AF) patients in the primary hospital.Methods Selected 426 patients with AF in 2000~2004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ir clinical data. Results The hypertension was the most common etiological factor 156(36.62%).Rheumatic heart disease was 54 patients.The thromboembolic event occurred in 64 patients (15.02%),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the studied cases with stroke and controls without stroke of the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similar in terms of mean left atrial diameter.Eighty-night patients (20.89%) received warfarin.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mpts atrial fibrillation to prevent clotting the anticoagulant therapy to have further to strengthen in the primary hospital.

  [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thromboembolism;anticoagulant therapy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平均每10年发病率增加1倍。房颤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与其他心律失常不同的是,不但其发病率高,更主要危害是发生血栓栓塞,尤其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1]。本文通过对426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目前基层医院房颤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栓栓塞和抗凝治疗的现状,使医生和患者均对房颤的抗凝治疗引起重视和理解,降低房颤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共426例,其中男238例,女18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82岁,平均(58.6±12.1)岁。

  1.2 房颤的分型 阵发性房颤:房颤的发作持续时间<7天,能自行恢复窦性心律。持续性房颤:房颤的发作持续时间≥7天。特发性房颤:年龄<60岁,心脏结构正常,无心肺疾病。非瓣膜性房颤:符合房颤的诊断标准,经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排除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

  1.3 方法 资料的获取:通过查询上述患者的住院记录,获取患者房颤发生的情况、合并症、辅助检查以及用药情况等。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高危是指年龄>75岁,脑卒中史或TIA发作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中、重度左心衰;中危是指年龄65~75岁,糖尿病,冠心病[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发作特点 阵发性房颤104例(24.41%),持续性房颤322例(75.59%);持续时间最短为120 min,最长为25年。

  2.2 病因或相关因素 在426例房颤中,合并风湿性心脏病54例(12.68%);非瓣膜性房颤372例(87.32%)。其中,高血压156例(36.62%),冠心病107例(25.12%),糖尿病17例(3.99%),心肌病18例(4.23%),支气管肺部疾病28例(6.57%),先天性心脏病10例(2.35%),非风湿性瓣膜病6例(1.41%),缩窄性心包炎2例(0.47%),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例(1.17%),甲状腺功能亢进5例(1.17%),特发性18例(4.23%)。

  2.3 血栓栓塞情况 共有64例(15.02%)发生血栓栓塞的并发症,其中,脑梗死46例(10.80%),下肢动脉栓塞11例(2.58%),上肢动脉栓塞2例(0.47%),肺栓塞5例(1.17%)。在这些患者中,风湿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14例(15.21%),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50例(14.97%),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抗栓治疗情况 在334例非瓣膜性房颤中,接受华法林治疗20例(5.99%);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16例(4.79%),接受阿司匹林治疗176例(52.69%)。其中剂量为100 mg/d为141例(42.22%),剂量>100 mg/d有12例(3.59%)。具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性房颤216例(64.67%),接受华法林治疗15例(占6.94%),阿司匹林治疗92例(42.59%),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14例(6.48%)。合并风湿性心脏病54例中,接受华法林治疗11例(20.37%),阿司匹林治疗41例(75.93%),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13例(24.07%)。在这些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中出院时INR控制在2.0~3.0的有24例(22.43%),INR<2.0的有81例(75.70%);INR>3.0的有2例(1.87%)。

  2.5 抗栓治疗后的出血情况 426例房颤中,华法林参与治疗共89例(20.89%)。抗栓治疗后出血均发生在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中,共3例(3.37%)。其中,皮肤、牙龈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2例,有1例经胃镜检查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3例中有2例INR>3.0,其余1例则在2.0~3.0之间。

  2.6 左房内径 在334例非瓣膜性房颤中,栓塞组左房内径为(39.12±8.63)mm,非栓塞组为(38.93±8.21)mm,左房的大小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通过对我院426例心房颤动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高血压和冠心病为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风心病、支气管肺部疾病也占据主要地位。这可能与地区气候、环境、饮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因此,积极治疗风湿热,降低风心病的发病率,有效地控制支气管肺部疾病,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心肌供血、防止出现左房扩大,是防止房颤发生的关键。当然,在临床上也不能忽视其他的一些病因或相关因素,在本组资料中,心肌病、糖尿病及特发性房颤也并不少见。

  房颤的出现增加了血栓栓塞的危险,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比没有房颤的高6倍,中国房颤住院病例多中心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房颤的脑卒中患病率达24.8%,且有明显随年龄增加地趋势[2]。本组资料中,血栓栓塞发生的部位以脑部为主,下肢次之,虽然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低于风湿性房颤,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栓塞组和非栓塞组左房的大小无统计学意义,故左房的大小对血栓的判断意义不大。由于,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因此,预防性抗栓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3]。

  目前,国外已有很多有关非瓣膜性房颤应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大型临床试验,多数认为华法林抗凝效果良好,且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但在最佳抗凝强度上尚无一致的结论。本组资料中,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性房颤的抗栓治疗在55%以上,但抗凝强度不足,大多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即使有13%以上给予华法林治疗,也只有少部分INR达到2.0~3.0。这主要与两方面有关:一方面是患者的因素,疾病、药物相互作用均可影响INR;INR的监测在我国许多基层医院还不容易达到,故依从性差,我院从2003年开始INR的监测和华法林治疗;对房颤的后果和治疗了解很少,大多数人不了解房颤可导致血栓形成和脑卒中,华法林治疗是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故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医生的因素,有的医生低估了其防止脑卒中的作用,有的高估了华法林致出血的危险。

  本组资料通过分析我院房颤发病的情况和抗栓治疗的情况,提示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和危险因素与国外报道相似,但房颤抗栓治疗的强度却远远滞后。根据既往对抗凝药物应用的临床工作经验,以及近期相关研究初步结果,认为在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时,监测INR的变化,使INR控制在2.0~3.0之间是安全的,仍然是房颤患者最佳的预防血栓策略,出血的发生不会增加[1]。临床医生和患者应重视房颤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严重性,基层医院应用华法林抗凝是安全的,加强对具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澍.心房颤动的现代观点.中国循环杂志,2005,20(2):83-85.

  2 胡大一,孙艺红,周自强,等.中国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57-160.

  3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人心房颤动现状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91-494.

  作者单位: 1 029400 内蒙古科右中旗,科右中旗铁路医院

  2 028000 内蒙古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