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植物性心律失常124例
发表时间:2010-04-29 浏览次数:490次
作者:王素秀,李丽梅,王春燕
【关键词】 心律
植物性心律失常是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病症,属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范畴。临床上常因询问病史不细或受医疗条件限制而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等。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服用抗心律失常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且反复发作者。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24例,男33例,女91例,年龄27~65岁,所有病例均有频发室性或房性早搏,重者呈二三联律,伴短阵性室速27例,短阵房速16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46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1例,窦性心动过速13例(心率大于100次/min),窦性心动过缓58例(心率小于60次/min),Ront 8例。对照组58例,男16例,女42例,均有频发室性或房性早搏,重者呈二三联律,伴短阵性室速8例,短阵房速4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5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心率大于100次/min),窦性心动过缓19例(心率小于60次/min),Ront 3例,用药前均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12导 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部分患者行心脏多普勒检查,两组检查结果大致相同。以上病例基本上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治疗过程中一般每周做一次心电图,特殊情况随时做心电图,以了解心律变化情况。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西药用谷维素30 mmg,每日3次,维生素B1 20 mmg,每日3次,胺碘酮0.2 g,每日3次,一般3~5天早搏明显减少,1周将胺碘酮改为0.2 g,每日2次,15天后改为0.2 g,每日1次,根据睡眠质量适当加服镇静药物(如安定或阿普唑仑睡前30 min口服)。同时服用中药汤剂,方药:生地黄、丹参、珍珠母、磁石、黄芪各30 g,麦冬、酸枣仁、当归、知母各15 g,五味子13 g,炙甘草13 g。水煎服,每日1剂,每周服5剂。对照组单纯用治疗组的西药。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1个月,停药20天判断疗效。(1)显效:早搏基本消失,心率恢复正常(60~100次/min),短阵室或房速消失,症状消失,房室传导阻滞消失。(2)有效:早搏减少50%以上或程度减轻1度,心率基本恢复正常,短阵室或房速消失,房室传导阻滞减轻1度。(3)无效:症状与心电图均无改变。(4)恶化:心电图早搏增加20%以上,症状加重,房室传导阻滞加重。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114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从以上结果看出,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本组病例主要是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属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范畴。患者主观症状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通常合并焦虑、心烦、失眠、多梦等方面的障碍,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本病多发生在青壮年,以20~50岁最多,女性多于男性,尤其多见于更年期女性。在病理解剖上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本病属祖国医学“心悸”、“胸痹”、“郁证”、“虚劳”等范畴。服药期间两组效果都很明显,停药20天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增高,说明治疗本病中西医结合占一定优势。本方中生地、知母清热凉血,滋阴生津、除烦;珍珠母、磁石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对心虚有热、阴虚阳亢所引起的心悸失眠、多梦、烦躁、眩晕、虚喘有镇静安神之功效。酸枣仁养心安神,主治心血不足、心肾不交之心悸头晕、心烦少寐。麦冬、五味子养胃益气生津,对肺燥伤阴、气阴不足所致虚烦咳喘、心悸气短、口渴倦怠有特效。当归养血活血,用于气血阴精亏虚、脏俯功能失调引起的五心烦热、心悸失眠等症。黄芪补气升阳行滞。炙甘草补脾益气。配用丹参活血祛瘀、凉血除烦、改善微循环。本方合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西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达到了调节神经功能失调的目的,从而缓解了心律失常。
作者单位: 262100 山东安丘,安丘市中医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