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从肝论治概论
发表时间:2010-04-06 浏览次数:438次
作者:周鸿图 杨小青
作者单位: 1 410007 湖南长沙,湖南中医学院附属一医院
2 湖南长沙,湖南中医学院
【摘要】 本文以中医脏腑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心肝的生理病理联系论述胸痹可以从肝论治,并阐述胸痹从肝论治的 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是对胸痹治疗方法的一种扩充。
【关键词】 胸痹;从肝论治;生理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分证论治
胸痹属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范畴,是中老年人的 常见病、多发病。多数学者认为胸痹的发生与长期高脂饮 食、缺乏运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 但与此同时,心理社会因素在胸痹发病中的地位也逐渐得 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从七情致病和脏腑相关的角度出发,提出胸痹的发生与肝脏疏泄、藏血功能失调有密切关 系,并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就胸痹从肝论治做一概述。
1 胸痹从肝论治的生理病理基础
1.1 心肝两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肝主藏血、藏魂、主疏 泄,心主血脉、藏神,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以流注全 身,而血行于脉中亦赖于肝之疏泄,故《血证论》云:“肝属 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王冰曰:“肝 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由此可知肝除藏血外,亦有调节外 周血量的功能。肝藏魂,心藏神,心主宰着人体一切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之疏泄功能 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亦开朗。
1.2 心肝的经络相互联系 足厥阴肝经与手少阴心经、手 厥阴心包经均交于胸中,正如《医贯》云:“凡脾、胃、肝、胆 ……各有一系,系于心包络之旁,以通于心。”《灵枢?经 别》云:“足少阳之脉,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 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均说明心肝在生 理上通过经络相联系;反之,心肝亦通过经络在病理上相 应,正如陈无择云:“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 足厥阴心痛,两胁急,引小腹连阴股相引痛。”
1.3 五行相生关系的传变 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心属 火,且木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五行相生之传变含 “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两方面。若心火太旺,势必耗木 过多,而致木之不足属子病及母;而肝木不足,生火无力,致 火势衰微则属母病及子 [1] 。
1.4 从肝论治的病理研究 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研 究表明,长期恼怒、忧思以及精神紧张可造成高级神经活动 紊乱,引起垂体―― ―交感―― ―肾上腺系统调控异常,使儿茶 酚胺分泌量明显升高,引起血液系统高黏倾向,血小板聚集 增加;另外,高级神经活动紊乱,可使交感特异性通路调节 异常,从而引起血管运动功能紊乱,血管紧张性升高,微循 环严重障碍 [2] ,均可使心肌缺血缺氧而致心痛。 1.5 从时间医学谈从肝论治 变异型心绞痛多发于休息 时,无明显诱因。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有 明显的时间规律性:多发生在后半夜,凌晨睡眠欲醒或醒来 时 [3] ,或清晨稍活动(如翻身、穿衣、洗脸、刷牙)时,而白天 进行较多大量活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时往往不发 作 [4]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 平旦静;……”平旦由肝所主,肝为心之母,平旦肝木当旺, 阳气升发,则心气、心阳得以升发,因此冠心病患者清晨时 病情多由夜间的加重转为平静。清晨5~7点钟为卯时,由 肝所主,为肝木当旺,阳气升发之时,而较固定的在清晨发 生心绞痛者,多由肝升发阳气无力,不足以温煦筋脉,脉寒 则收引而发作 [5] 。
2 胸痹从肝论治病因病机
胸痹从肝论治的基本病机为肝心失调,即木火母子失 调。具体可分为虚实二证:实证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 郁痰阻、肝郁化火、肝风内动、心脉闭阻;虚证为心肝血虚、 心肝阳虚、心肝气虚和肝肾阴虚。
2.1 情志失调 由于忧思郁怒,肝失条达,则气机郁滞;气 滞则血行不畅,导致心肝血瘀,阻痹脉络;肝郁日久致疏泄 失常,木不疏土,则脾运不健,聚湿生痰,痰停胸中,则阻滞 心络而致心痛;若肝郁日久生热化火,肝热与痰浊互结,阻 闭心脉而致胸痹心痛,故《证治汇补》曰:“气郁痰火,忧恚 则发,心膈大痛,次走胸痛。”若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阴 不制阳,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夹瘀结痰,闭阻心脉而致 胸痹心痛。
2.2 肝肾阴虚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之间关系密切,有 “肝肾同源”之说,故肝肾阴阳息息相通,协调平衡。如果 久病或情志内伤,阳亢耗阴,使肾阴亏虚,可引起肝阴不足, 日久则肝肾阴液俱亏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故《杂病源流犀 烛》曰:“曲运凡机,为心之劳,其证血少,面无色,惊悸,盗 汗,梦遗,极则心痛。” 2.3 心肝阳虚 肝藏血,心主血,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 包经有经络相通,因此肝经有病可影响到心。若肝经有寒, 影响于心,可使心肝同病;肝经寒凝气滞不解,母病及子则 心阳痹阴不通 [6] 。 2.4 心肝气虚 木可生火,肝气不足,无力资助心气,日久 则致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以致气虚血滞而心痛,故 《诸病源候论》曰:“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 阴厥,亦令心痛。”若气血之病不愈,久则势必损及阴阳 [6] 。
2.5 心肝血虚 思虑过度,暗耗心血;或年老久病者,脾胃 虚弱,化源不足,而致血供不足;或因热病耗伤阴血,亦致肝 血不足;木自不荣,无以生火,故心脉失养,导致胸痹心痛。
3 从肝论治的分证论治
3.1 心肝气郁,气机不畅 本证多见于更年期女患者,症 见胸前区闷痛,胁肋胀满不适,每于情志抑郁时加重,舌淡 红,苔薄白,脉弦。治当疏肝理气,调畅气机,方用柴胡疏肝 散 [7] 。
3.2 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丹溪心法》曰:“气血冲和,万 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可见心肝气郁日久,则气滞 不能行血,而使心络瘀阻。临床多表现为心胸闷痛或刺痛, 痛有定处,伴两胁肋胀痛,善太息或脘腹胀满,得嗳气、矢气 则舒,舌质黯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涩。治宜疏肝理气,活血 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 [8] 。
3.3 肝气郁滞,痰阻心络 临床以胸部窒闷而痛或心痛彻 背,两胁胀满,痞气,痰黏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为主症。 可用疏肝化痰,行气通络之法,方用瓜萎薤白白酒汤加 减 [7] 。
3.4 肝郁化火,痰浊内生 治宜清肝化痰法,方可选用黄 连温胆汤加减。以心胸闷痛或灼痛,痰多而黏,口干口苦, 心烦易怒,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9] 为 主症。
3.5 肝风内动,心脉闭阻 临床多以心胸灼痛,时作时止, 眩晕耳鸣,头胀头痛,手足颤抖麻木,口咽干,心烦易怒,舌 质黯红或见瘀点,舌苔少而干,脉弦细或弦细数为主要症状 表现。治宜平肝熄风,方可选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9] 。
3.6 心肝气虚,阴阳失调 症见胸闷心悸,时有心前区疼 痛,伴乏力,短气,两足水肿,畏寒肢冷,舌淡,脉细弱;或可 见心烦失眠,夜间发热,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 力。治用补肝益气,调治阴阳之法,方用益气补肝汤加减 (太子参、麦门冬、黄芪、熟地、白芍、丹参、女贞子、炙甘 草) [6] 。
3.7 肝血不足,心脉失养 《顾氏医镜》云:“肝心痛者,多 有木火之郁,病在血分也,故色苍苍如死状,以肝心阴血虚为 主,用参麦饮化裁。”故治用养阴柔肝,补血理气之法。症见 心前区闷痛,心悸不宁,少寐易醒,两目干涩,时有头晕目眩, 舌红少苔,脉弦细。方用《医宗金鉴》之补肝汤加减 [8] 。
3.8 肝肾阴虚,心气不足 以胸痛隐隐不休,头昏目涩,心 悸不宁,腰膝酸软,口干咽燥,盗汗,耳鸣,舌质淡,脉细数为 主要症状。治用滋补肝肾法,方用一贯煎加减 [9] 。 3.9 心肝阳虚,心脉拘挛 症见胸闷痛,遇冷发作或加剧, 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胆怯易惊,面色苍白,唇黯,舌淡胖,苔 白润,脉结代。治用温补心肝法,方用桂枝加桂汤加减 [7] 。
4 结语 历代医学多用祛寒宣痹、理气和血、通阳化痰、活血化 瘀、补益心气、滋阴活血和温振心阳法治疗胸痹,此为常法。 但病机千变万化,其治疗也因随证而施,且胸痹患者临床表 现为肝经症状或肝病证候者并不少见,从肝论治常可获得 良效。明《薛氏医案?求脏病》云:“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 滞则心气乏。”由此可知肝心生理相关、病理相应。清?沈 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痛源流》曰:“七情除喜之气能散 于外,余皆令肝郁而心痛。”可见胸痹与情志刺激以及肝脏 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从肝论治胸痹的方法,别于胸痹的 常用方法,希望对扩充胸痹治疗方法和提高临床疗效有所 裨益。
【参考文献】
1 于志强.冠心病从肝论治.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61 -162.
2 李凤文,须惠仁,张问渠,等.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中医杂志,1991,10(1):46-48.
3 陈蕴文,孙爱民,郑小霞.动态心电图检出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 和心电图分析.临床荟萃,2003,18(15):876-877.
4 梁显亮.变异型心绞痛20例临床分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20(3):445.
5 杨秀飞.冠心病从肝论治探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17 (6):37-38.
6 周天寒,陈琮,夏良佳.冠心病从肝论治五法.四川中医,1999, 17(6):12-13.
7 周承志,唐娟.冠心病从肝论治五法.湖北中医杂志,2001,23 (10):10.
8 田乃定.冠心病心绞痛从肝论治探讨.光明中医,2004,2(1): 35.
9 黄秀玲,刘建胜.冠心病从肝论治.中医药信息,1999,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