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04-01 浏览次数:420次
作者:靳海英 罗永涛 白然新 丁建钊 作者单位: 451100 河南新郑,辛店卫生院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严格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静脉使用尿激酶20万u,每日1次,连用5天;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变化,1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50%,总有效率93%;对照组显效率23%,总有效率73%;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出血发生率为17%,对照组为7%。结论 在设备技术相对薄弱的基层医院,对于顽固的、经严格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心绞痛,使用溶栓疗法不失为有益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使用简便安全,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尿激酶;溶栓疗法;静脉;随机对照试验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一种严重并具潜在危险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且对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疗效欠佳。我院自1995年6月起选择60例UAP患者分别采用严格内科常规治疗及加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治疗,结果显示溶栓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5年6月~2005年5月符合WHO1979年心绞痛分型标准的,在我院住院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年龄45~70岁。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中位年龄63岁,有高血压病病史18例,糖尿病病史6例。心绞痛类型:初发劳力型8例,恶化劳力型14例,心肌梗死后型6例,其他类型2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中位年龄62岁,有高血压病病史19例,糖尿病病史5例。心绞痛类型:初发劳力型7例,恶化劳力型15例,心肌梗死后型6例,其他类型2例。2组在年龄、性别、心绞痛类型及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包括:(1)48h内新出现心绞痛或原有的心绞痛加重恶化;(2)使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等治疗24h心绞痛仍反复发作;(3)发作是有2个或2个以上导联出现一过性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0.1mV,且无心肌梗死演变规律;(4)血清心肌酶未超过正常上限2倍,亦无演变规律;(5)无使用溶栓药的禁忌证。
1.3 方法 两组病人均住院卧床休息,心绞痛发作时予吸氧,选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每日服阿司匹林300mg,每日2次皮下注射肝素钠6250u。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国产尿激酶20万u溶于0.9%氯化钠100ml中,于30min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应用5日;溶栓前一次服阿司匹林300mg,静脉推注肝素钠12500u。静脉滴注尿激酶时监测心电变化,每日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诱因、程度、终止方法及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监测血清心肌酶、心率、血压、出血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并注意穿刺部位、皮肤、黏膜、呕吐物和粪便有无出血现象。1周后判断疗效。
1.4 疗效判定 参照《心血管药物临床实验评价方法的建议》标准:显效:1周内无心绞痛发作,ST段回升0.15mV以上,主要导联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由平坦变直立;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程度和诱因减轻,心电图的ST-T段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效:心绞痛发作无改善或加重,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除以治疗组总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组间、组内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有效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 见表1。
表1 两组用药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 (略)
治疗前两组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1周治疗,两组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为治疗前的1.4~1.8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二者上述各项指标治疗后无显著变化。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注射部位出血3例,镜下血尿2例;对照组注射部位出血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且未发现有严重出血及过敏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首先强调内科药物治疗。急性期应住院卧床休息,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联合使用;目前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已列入常规,用药强调个体化。支持UAP溶栓疗法者认为UAP与急性心肌梗死有相似的病理机制:即除少数UAP是由于斑块脂质浸润急剧进展外,大多数与斑块破裂、出血,诱发冠状动脉内不全阻塞的血栓形成有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且UAP仍存在红血栓,只要病例及溶栓时机选择恰当,仍然是有益的治疗措施。如能溶解部分血栓,尤其是红血栓;即使是白色栓,在溶栓药、抗血小板药物、体内纤溶机制以及血流冲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可逐渐溶解变小,从而减轻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改善UAP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近、远期预后。
针对基层医院设备、技术相对薄弱的特点,我们结合有关文献及AMI溶栓治疗的经验,严格选择UAP的亚型进行溶栓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显效率为23%,总有效率为73%;两组的显效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不良反应少而且轻,治疗方法简便,提示在基层医院,对于顽固的、经严格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UAP,又不具备进行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设备和技术,溶栓疗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