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感染性疾病学》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1032次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对患者及社会安全有着重大的威胁。乙型肝炎会导致患者肝脏出现严重炎性反应并导致病情加重,可危及患者生命,而丙氨酸转氨酶合并总胆红素升高则说明患者肝脏严重受损,可能发展为重型肝炎。目前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主要通过预防手段进行,改善患者的肝脏水平[1-3]。对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92例,女76例,年龄20~66岁,平均36.2 岁。患者经诊断,结果符合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参与研究患者排除非乙型肝炎患者及免疫缺陷导致的病毒感染患者。患者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参与治疗2个月前未采用其他抗病毒治疗。患者均伴随着尿黄、乏力、身目黄等临床症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两组患者给予护肝综合治疗,联合肝太乐、甘利欣、门氡氨酸鸟氨酸及谷胱甘肽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同时口服拉米夫10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综合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口服恩替卡韦0.5 mg/次,1次/d。连用8周后对两组患者的ALT、HBV-DNA及HBV血清进行检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48周后对两组指标,观察组:乙型肝炎病毒含量治疗前为(46.9±10.3)%,治疗后为(108.2±21.9)%;总胆红素治疗前为(538.6±236.9)mol/L,治疗后为(29.5±12.6)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治疗前为(47.8±21.2)%,治疗后为(113.6±6.7)%。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含量治疗前为(50.6±5.9)%,治疗后为(82.3±20.9)%;总胆红素治疗前为(529.7±218.7) mol/L,53.7±18.7)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治疗前为(49.4±20.6)%,治疗后为(72.4±10.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乙肝是长久性且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的疾病,患者伴受 HBV感染后,免疫系统与微循环会受到阻碍,这是导致患者出现重症肝炎的重要原因。患者体内所含有的乙肝病毒与肝炎的发病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应该同时对总胆红素、 及体内的乙肝病毒进行严格控制并采取有效办法降低,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而减轻肝脏炎性反应,减轻及延缓病情进展。恩替卡韦为环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能够对乙肝病毒进行抵抗,同时选择性的抑制病毒在患者肝脏器官的传播,在成人慢性乙肝患者有着广泛使用。恩替卡韦能够对病毒产生一种极强的阻拒作用,从而实现抗病毒效果。对乙肝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对病毒的抑制来实现,通过清除患者体内病毒从而实现患者的康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肝炎有着良好作用,各项基本指标恢复正常,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且药效发挥较快。本次研究中,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由此可知,恩替卡韦治疗乙肝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4 参考文献

[1] 陈 春,陈小平,伍思国.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60例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27(3):296.

 [2] 张晓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32(6):59.

 [3] 夏淑林.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3):18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