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1143次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肝炎疾病,且病因仍旧不明。从实际临床治疗来看,女性患者居多,且存在持续性的肝实质损害,极易引发患者出现肝硬化,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目前,免疫抑制剂对AIH治疗是有效的,所以,对 AIH患者实施早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1] 。笔者选择52例患者,就其临床特诊及其治疗进行了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52例 AIH患者,男7例,女45例,年龄22~60岁。与该52例患者同期住院的有50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男40例,女10例,年龄19~56岁。所收治的患者均有过量饮酒史和服用相关损伤肝脏药物史。
1.2 方法:①治疗指征:绝对治疗指征:血清AST≥5倍正常上限,且r球蛋白≥2倍正常上限,患者肝组织上出现有不同程度腺泡坏死症状;相对治疗指征:患者出现关节痛、乏力等症状,且患者r球蛋白、血清AST等,均不能达到绝对治疗指征。②治疗方法:对于AIH患者,医院采用了综合治疗的方法,如降酶、保肝、退黄支持等治疗,并让患者3次/d服用250 mg优思弗,其中有采用单用口服氢化泼尼松的患者29例,在1、2、3、4周分别日服60 mg、40 mg、30 mg、30 mg,且每天维持量20 mg。而其余的23例患者采用了联合治疗方法,如50 mg/d联合硫脞嘌呤;口服氢化泼尼松,1、2、3、4周的日服量为30 mg、20 mg、15 mg、 15 mg,且每天维持量10 mg。③观察指标:AIH患者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的各项生化学指标,免疫球蛋白IgG, IgM;AIH患者的抗体检测;基于B超的引导,对患者进行肝脏穿刺病例检查。④AIV诊断:基于国际AIH小组修订的诊断标准和计分系统,如果患者在治疗前的评分≥15分,那么即可为确诊或肝炎活检组织学符合AIH表现。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 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对于慢性乙肝炎和AIH而言,两者在病症体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就诊前,患者均伴随有乏力、黄疸、消化道等症状,详见表1。在本组病例中,有1例患者是AIH 合并干燥综合征,2例患者是类风湿关节炎、1例是2型糖尿病, 1例是甲低患者,而在慢性乙肝炎患者中,并未出现上述疾病。 2.2 实验室检查:AIH组患者的IgG,IgM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炎患者,但总胆红素、转氨酶两者相近。对于52例AIH患者,其中43例患者是ANA阳性,5例患者是SMA、ANA阳性,4例患者是LKM-1阳性,1例是抗-SLA/抗-LP阳性阳性。 2.3 肝脏病理检查:采用B超引导下的肝脏穿刺病理检查方法,对27例AIH患者和20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检查。其中,AIH患者表现出一定的肝细胞坏死、变性等,且16例是嗜酸样变性,10例是气球样变性,1例是脂肪和水样变性,点状坏死患者19例,桥接坏死 10例,小叶内坏死3例,碎屑样坏死患者8例。对于20例慢性肝炎患者,其主要是肝细胞变性坏死,且变性以嗜酸、水样性变为主。 2.4 转归:在治疗6个月后,52例AIH患者中有80%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且TBIL、ALT出现了降低。不过,有4例患者出现复发,4例患者因肝硬化晚期出现死亡。而对于50例慢性肝炎患者,采取了降酶、退黄、保肝等治疗方法,其中有32例患者采用了抗病毒治疗。
3 讨论
从本文研究来看,慢性肝炎与AIH在症状体征上是类似的,均已乏力、尿黄、肝区不适为主。AIH患者以女性居多,年龄段在41~60岁。通过实验室检查,慢性肝炎和AIH在胆红素、转氨酶水平上是相近的,而AIH组患者的IgG,IgM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IAHG修订的诊断标准及评分系统,具体评价是:治疗前的分值是≥15,治疗 ≥17,可以确诊为AIH;治疗前的分值是10~15分,而治疗后是 12~17分,则患者可能是AIH。在收治的52例患者中,有40例是确诊病例,12例是疑似病例。通过病例治疗转归来看,给予AIH 患者及时的糖皮质激素是十分重要的。目前AIH标准的治疗方法是:龙单一治疗,或加用硫脞嘌呤联合治疗,且在长期的观察中,有8例患者的病情持续改善。近年来,尤思弗的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用于临床治疗。在52例AIH患者中,有4例患者因肝硬化而出现死亡。
4 参考文献
[1] 刘树业.自身免疫性肝炎46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24(1):33.
[收稿日期:2013-03-12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