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2-09-05 浏览次数:605次
作者:胡欣,张弘 作者单位:广西南溪山医院,广西 桂林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内皮功能 危险因素
内皮素(ET)是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最重要的一种血管收缩因子,其在血中浓度的增高被认为是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的标志〔1〕。糖、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慢性炎症反应等均被证实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有关〔2〕。本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T2DM)无大血管病变者的ET及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抗氧化酶等因素分析,探讨影响T2DM血管内皮功能的危险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0月-2007年12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无大血管病变患者85例。男46例,女39例,年龄32~71岁,排除应激、酮症、感染等各种急性并发症及大血管并发症。
1.2 方法
患者均取血查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HDLC)、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用试剂盒测定,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ET用放免法,标本收集后保存于-70℃冰箱,试验由专人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 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变量分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多变量分析
以ET为因变量,分别以年龄、FBG、PBG、TG、TC、HDLC、LDLC、CRP、CAT、SOD、GSHPx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LDLC(95%CI 2.496~22.382)、PBG(95%CI 0.771~5.466)、hsCRP(95%CI 0.54~5.165)进入回归方程(表1)。表1 ET为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略)
2.2 ET与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ET与年龄、FBG、PBG、TG、TC、HDLC、LDLC、hsCRP、CAT、SOD、GSHPx的相关分析中,ET与FBG、PBG、TC、LDLC、hsCRP呈正相关,与SOD呈负相关(P<0. 05),其余各因素无显著相关性(表2)。表2 ET与各因素的相关分析((略)
3 讨 论
糖尿病(DM)大血管病变一直是T2DM患者早死及致残的首要原因,多种因素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其中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血管内皮是一个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它对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起到“第一道防线” 的生理防御作用。近年研究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在DM前期就已经存在,随着血糖升高,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逐渐加重,高血糖、高游离脂肪酸(FFA)血症、胰岛素抵抗(IR)、氧化应激(OS)及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累加,使AS的病理改变不断恶化,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所选病人均为无大血管病变者,在ET的相关分析中,ET与FBG、PBG、TC、LDLC、hsCRP呈正相关,与SOD呈负相关(P<0.05)。从ET的多因素分析中看出,LDLC、PBG、hsCRP是影响ET的危险因素。生理状态下,ET与一氧化氮(NO)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血管保持正常张力。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高血压、AS、DM、高脂血症、脑血管痉挛等,此平衡遭到破坏,发生内皮功能障碍。内皮功能障碍是某些原发疾病的结果,同时又可能是促使这些疾病病理状况增强或恶化的原因。LDLC更易氧化修饰形成的氧化型LDLC,增加O2的产生,使NO失活,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3〕,且氧化LDLC可诱导人巨噬细胞及内皮细胞生成和释放ET。有研究表明, 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贯穿T2DM发展始终,DM前期即在IR阶段只有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而非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则始于较后的血糖升高阶段。一旦血糖升高,与之伴随的其他病理因素也增加,互相影响、累加,加速内皮细胞损伤。而餐后高血糖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尤为重要〔4〕,餐后高血糖在AS发病中的作用倍受重视〔5〕。
hsCRP作为一种炎性蛋白,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因子,对加剧AS的炎性反应有直接作用,已有研究显示ET、hsCRP与AS、动脉内皮功能受损关系密切,hsCRP浓度越大,内皮功能受损越重〔6〕。hsCRP不仅是AS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而且是导致T2DM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7〕。
总之,严格控制血糖,尤其餐后血糖、积极调脂治疗、减轻血管内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有助于避免或延缓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Beckman JA,Creager MA,Libby P. Diabetes and atherosclerosis: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J〕. JAMA, 2002;287(19): 257081.
2 李震花,葛志明. 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加速的机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4):5645.
3 Imamura A, Takahashi R, Murakami R,et al.The effects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 polymorphisms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healthy subjects: the significance of plasma adiponectin levels〔J〕.Eur J Endocrinol,2008;158(2):18995.
4 李永军,魏 茗,邢芳玉. 餐后高血糖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4;33(3):2325.
5 Ceriello A, Davidson J, Hanefeld M,et al.Postprandial hyperglycaemia and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an update〔J〕.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06;16(7):4536.
6 张 俊 罗开良,刘增长,等.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肱动脉内皮功能与内皮素1、C反应蛋白关系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3;18(4):28891.